国内学术活动
国内学术活动可分为两个阶段:1989年9月底前主要是石油物探学会自己负责会务及筹备工作;以后采取分区联合、主题分工、轮流承办、会期相对固定的形式。
2012
6月21-22日,在涿州举办了2012年SEG杰出讲师精选课程(DISC)培训班。讲师为休斯敦大学地球与大气科学系Christopher
L. Liner教授,课程题目为“Elements of Seismic Dispersion: A somewhat practical guide to
frequency-dependent phenomena”。8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了培训。
8月8日,中国石油学会第八届物探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于在哈尔滨召开,来自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大专院校及其他部门的委员和代表,欢聚一堂,总结过去、展望未来,研究、探讨学会建设、发展问题,完成第八届物探专业委员会的换届工作。到会的委员及委员代表共67人,符合《中国石油学会物探专业委员会工作管理细则》有关规定。中国石油学会第七届物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海油研究总院地球物理总师李绪宣同志主持会议。首先由第七届物探专业委员会主任王小牧做工作报告、孔繁恕秘书长做经费使用情况报告,并对两个报告进行了审议表决。由第七届物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张玮同志传达中国石油学会2012年工作会议精神。会议就第八届物探专业委员会委员组成及副主任、秘书长、副秘书长选举办法进行了说明,并选举产生第八届物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秘书长、副秘书长。选举结果是:赵邦六、张
玮、郝会民、张永刚、曲寿利、吴
超、李绪宣、陈小宏同志当选为中国石油学会第八届物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孔繁恕同志当选为秘书长;王喜双、王悦军、孙建国、王有涛同志当选为副秘书长。第八届物探专业委员会主任王铁军宣读了聘任决定。会议还就“对物探专业委员会学术交流、技术培训和学会自身建设等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了广泛讨论。最后会议对2010—2011年度“SPG优秀讲师”和“热心支持学会工作先进单位”,给予了表彰。
8月9-11日,在哈尔滨召开了中国石油学会2012年物探技术研讨会。会议由中国石油学会物探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石油大庆油田钻探工程公司物探一公司及中国石油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联合协办。来自三大石油公司、高等院校407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收到论文229篇,筛选出163篇由石油地球物理勘探杂志出版论文集并在会议发言。会议研讨主题是薄互层岩性油气藏地球物理技术,具体内容包括:薄互储层地震勘探技术研究与应用;油藏地球物理技术研究与应用;复杂地表地震勘探技术研究与应用;海洋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研究与应用;非常规油气勘探技术与应用;非地震勘探技术研究与应用;物探新方法、新技术研究与应用;物探装备研究、改进及软件研发。代表们就以上内容分4个分会场进行了交流和研讨。会议对会议交流论文进行了评奖并颁发了奖状。经过专家评审组的辛勤工作和认真审议,共评出46篇获奖报告,其中一等奖7篇;二等奖16篇;三等奖23篇。
8月21—23日,在涿州举办了2012年SEG高级课程培训班。讲师为捷克科学院岩石力学及结构研究所Leo
Eisner教授,课程题目为“Microseismic Monitoring in Oil or Gas Reservoir”。70余人参加了培训。
10月10—13日,在涿州成功举办了2012年物探新技术新方法高级培训班。来自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科研院校共计培训学员216名。本次培训特别邀请了5位国内外知名教授和学者任讲师,他们做了专题讲座:SEG(国际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学会)董事会董事廖良基博士的“地球物理技术应用与非常规油气藏开发”;中国科技大学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张捷教授的“近地表建模与深部全波形反演建模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应用前景”;中国石油大学物探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向阳教授的“多波多分量勘探技术”;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洪教授的“逆时偏移技术原理、算法及应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地球物理系主任李振春教授的“地震成像与速度反演”。
2011
2月26-27日,上海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了石油物探技术发展高层论坛。会议是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马在田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庆忠共同发起、中国石油学会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主办,中国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中国石化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同济大学及中国石油学会物探专业委员会共同承办。来自全国各石油石化企事业单位、相关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有关领导和新、老专家,如阎敦实、刘光鼎、贾承造、马在田、李庆忠、杨文采、牟书令、朱伟林、蒋昌俊、李幼铭以及东方公司总经理王铁军等180余人出席了会议。原石油工业部副部长阎敦实、同济大学马在田院士、中国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中国海洋大学李庆忠院、中国科学院地质科学院杨文采院士及吴汝山等9位石油物探领域国内外知名专家和学者分别就当今地球物理勘探领域的热点问题做了专题报告。会议还组织了小型座谈会,40位新、老专家参加了座谈会。
5月14—15日,在北京召开了第三届全国石油行业热心支持学会工作的老物探工作者联谊。来自国内三大石油公司物探生产、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及相关单位有关领导和新、老专家共计140多人出席了会议。原石油工业部副部长阎敦实、中国工程院院士翟光明参加了会议。会议分别听取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翟光明做的《世界油气勘探趋向与国内物探技术发展思考》、中石油集团勘探与生产分公司副总工程师赵邦六做的《中国石油国内油气勘探形势与进展》、中国石化科技开发部副主任张永刚做的《中国石化物探技术发展现状及展望》、中海石油有限公司勘探部物探总师王守君做的《我国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及物探技术发展》、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物探总监张少华做的《“十一五”物探技术发展回顾和“十二五”科技攻关重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国际勘探事业部党委书记曹志刚做的《东方地球物理公司海外业务成果及展望》等三大公司国内、国外近几年的勘探发展和瞻望石油形势的专题报告,非常精彩。特别是翟院士的报告,从近十年来全球和国内新的大型油气田的发现入手,指出非常规能源将是世界石油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明确深水、深层将是下一步重要勘探领域,在此基础上,对物探技术发展提出了建议。
7月6—9日,在乌鲁木齐举办了2011年物探新技术新方法西部培训班。参加培训学员共计130余人。培训班邀请了中国石油集团翟光明院士、成都理工大学贺振华教授、中国石油集团公司钱荣钧高级专家、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李立诚勘探顾问、中国石化江汉油田物探研究院查树贵院长、中国石化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物探战略规划研究所吕公河所长、英洛瓦物探装备公司中国研发部陶知非主任、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综合物化探事业部何展翔总工程师等8位知名的教授和学者任讲师,分别讲授了国内外石油天然气勘探发现规律及勘探方向、地震偏移成像概述、地震波的特性及相关技术分析、准噶尔盆地地层岩性和复杂构造油气藏勘探的难点思考、南方复杂地表地质条件下的处理方法、复杂区地震采集技术方法、可控震源及应用技术的进展、综合物化探技术及应用效果等专题讲座。
11月7—10日,在深圳明华国际会议中心举办了SPG/SEG
2011年国际地球物理会议。会议的主题为“复杂地表(含陆上和海洋)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来自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三大石油集团(总)公司、大专院校、相关科研院所以及美国、加拿大、挪威、沙特等国家48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指导委员会主席、东方地球物理公司总经理王铁军,SEG主席Bob
A. Hardage,执行委员会主席、石油物探专业委员会主任王小牧,SEG行政执行总裁Steven Harry
Davis、指导委员会副主席、中海石油有限公司勘探部物探总师王守君等领导参加了会议。会议征集国内外论文共计265篇,筛选出224篇录入论文集光盘,其中181篇进行了会议交流,包括中方165篇,外方16篇。大会特别邀请了周家雄、Mike
Branston、郝会民、Mandy Wong、凌云、Gerard
Schuster等6位专家分别以“南海西部含油气盆地地球物理技术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及前景”、“针对浅层油气下方区域成像问题的解决方案”、“地震技术在中石油油气勘探中的作用”、“应用于海洋底部数据的最小二乘逆时偏移与反演”、“油藏地球物理技术发展研讨”、“基于频率分割编码的三维海底拖缆数据的快递多源最小二乘法偏移”为题做了专题发言。会议前期举办了“多分量地震数据采集与成像”专题讨论会,Bob
A. Hardage教授主讲了垂直力源的直达S波及穿过出露高速岩石的P波和S波后向散射噪声,Lee
Bell博士主讲了页岩破裂相关各向异性3D-3C数据的分析及四分量OBC处理技术所面临的挑战。
2010
7月22日—25日,在河北涿州举办2010年物探新技术新方法培训班。参加培训学员共计177名。特别邀请了8位国内知名专家前来授课,分别有中国工程院翟光明院士、中国石油集团高级专家钱荣钧教授、江汉油田物探研究院院长查树贵教授、胜利油田物探高级专家吕公河教授、东方地球物理公司装备事业部总工程师陶知非教授、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综合物化探事业部总工程师何展翔教授、中国石油股份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副院长王西文教授、成都理工大学贺振华教授。他们分别讲了世界油气发展及我国油气勘探形势、复杂区地震勘探采集技术方法、地震波的特性及相关技术分析、岩性圈闭有效识别的地球物理技术及应用、南方复杂地表地质条件下的处理方法、可控震源应用技术及新进展、时频电磁油气识别及重磁电震联合技术与作用。
8月9日—11日,在郑州举办了中国石油学会2010年物探技术研讨会。会议主题是复杂断块区油气藏精细勘探开发技术。来自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三大石油石化系统物探企业及相关科研院所、公司的4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共收到论文255篇,经过专家组评审,有164篇论文进行了会议交流。内容涵盖了复杂断块区地震资料采集、处理及解释技术研究与应用,高精度地震勘探技术研究及应用,岩性油(气)藏地震勘探技术研究与应用,海上地震数据采集、处理及解释技术研究与应用,非地震勘探技术研究与应用,物探装备研发与应用,油气勘探中的地球物理新技术、新方法等内容。评选出一等奖8篇、二等奖16篇和三等奖20篇共计44篇。研讨会还邀请了中石油集团公司高级专家钱荣钧、中原油田副总地质师谈玉明、胜利油田高级专家吕公河分别作了东濮凹陷勘探情况介绍、胜利探区高精度地震采集技术实践与认识、地震波的特性及相关技术分析等专题报告。
2009
4月24—27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办了CPS/SEG北京2009国际地球物理会议暨展览。此次会展的主题为“地球物理面临的挑战、机遇与创新”。出席会议的代表共有1200人,其中外方代表有200人。参展公司有65家国内外知名公司。共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论文400多篇,内容包括油藏地球物理、盐下成像挑战、地球物理装备、近地表地震等。还邀请了33位知名专家作了专题发言。会议期间还举办了高峰论坛,共有10位高层专家针对“地球物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这一主题发表了讲演,其中有:SEG
主席Laurence R
Lines的“今日先进的地球物理技术,激励着明日的地球物理工作者”;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刘振武的“CNPC地球物理技术新进展和发展方向”;中国石油化工股份公司总地质师蔡希源的“
陆地三维三分量地震在裂缝气藏勘探开发中的应用与思考”;中海油服技术中心首席工程师王子秋的“中海油海上地震勘探设备现状和发展趋势”;中国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总经理王铁军的“地球物理行业面临的挑战与展望”;SERCEL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Mr.
Pascal
Rouiller的“创新和协作带动勘探和开发领域的地震技术”;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章百家研究员的“改革开放历程的回顾和思考”;ION公司CEO Bob
Peebler的“21世纪陆地采集”;中国石油学会理事长贾承造院士的“中国的油气勘探开发及其对地球物理技术的需求”;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徐锭明的“应对金融危机,作好能源工作”。100余位嘉宾听取了演讲。同时还举办了各类商业洽谈会、学生教育节目、“挑战杯”大学生知识竞赛、SEG全球事务委员会工作会等活动。
8月17—19日,在河北涿州举办了2009年地震技术在油气田开发中的应用培训班。146名技术人员参加了培训班。授课讲师及授课内容分别为:我国著名油气田开发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韩大匡主讲“充分发挥开发地震在提高采收率方面的作用”;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副总工程师兼油藏地球物理研究中心主任凌云博士主讲“油藏地球物理技术的发展”;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物探研究院院长王延光教授主讲“油藏综合地球物理技术”;中海油渤海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首席地球物理师沈章洪主讲“渤海油田开发中的地震技术应用”。
12月1日,在北京举行了中国石油学会物探专业委员会成立30周年座谈会暨《石油地球物理勘探》第十五届编委会。来自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三大石油系统物探主管部门、企业及相关科研院所、大学的专家顾问、委员及代表共102人参加了会议。中国工程院院士翟光明到会并做了讲话。中国石油学会第七届物探专业委员会主任王小牧对石油物探学会成立30周年来的工作进行了简要回顾,《石油地球物理勘探》主编钱荣钧代表第十四届编委会对4年来的工作进行了总结,会议还调整了物探专业委员会团体会员单位及委员;表彰了“SPG优秀讲师”和“热心支持学会工作”单位;通过了《石油地球物理勘探》编委会章程及第十五届编辑委会委员名单,王铁军当选为《石油地球物理勘探》第十五届编辑委员会主任委员。与会代表还重点围绕如何进一步做好技术交流和培训、提高办刊质量等内容进行了座谈。
2008
7月8日—11日,在河北涿州举办了2008年高层物探技术讲座,192名技术人员参加了讲座。7位讲师钱荣钧、沈章洪、詹世凡、张振生、程金箴、管路平、贾承造分别主讲了“高精度三维勘探技术及其应用效果”、“渤海油田储层描述实践与效果”、“物探解释新技术进展”、“层序地层学发展现状及地震解释中存在的问题”、“地球物理解释基础”、“井中地球物理技术”以及中国石油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贾承造最后主讲的“我国油气勘探形势和对物探技术发展的需求”把这次讲座推向了高潮。
9月10日—12日,在辽宁本溪举办了中国石油学会2008年物探技术研讨会。来自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三大石油集团(总)公司及相关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所属单位的276名代表参加了研讨会。共收到论文180多篇,经过组织专家评审,有104篇收入论文集,80篇参与大会交流。内容涵盖了精细三维地震采集技术,复杂地区地震采集新方法,复杂地区叠前偏移处理技术,复杂油气藏反演解释技术,海上地震资料采集、处理、解释技术,开发地震技术和油藏地球物理新技术、新方法等内容。评选出了一等奖5篇、二等奖9篇和三等奖14篇共计28篇。研讨会还邀请了长城钻探工程公司物探分公司总工程师刘兵、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副总工程师凌云、中海油渤海油田技术部首席地球物理师沈章洪3位专家分别作了专题发言。
2007
6月3日-7日,在济南举办了第一期“采集、处理、解释一体化培训班。由中国石油学会物探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石油学会山东省石油学会物探专业委员会承办。这次学习班共有20余个单位90余人参加了学习。东方地球物理公司高级专家熊翥、江汉油田物探处原副处长郭东润、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物探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姚逢昌、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处理中心副总工程师郭向宇、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物探技术所方法室主任甘利灯、石油大学教授漆家福在培训班上分别做了地震数据采集、处理、解释一体化研讨、地震试验方法和试验资料分析方法、地震反演和成像应用技术、地震资料处理的热点问题、油藏地球物理及其应用、几类典型油区构造的基本特征等六个专题讲课。
6月25日—29日,在北京九华山庄召开了地震岩石物理——机遇与挑战。由SEG和EAGE授权的Summer
Workshop、美国休斯顿大学(UH)和科罗拉多矿院(CSM)“Fluids/DHI
Consortium”负责执行,中国石油学会物探专业委员会等多家单位主办,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承办。会议主题是岩石和流体属性及地质;建立RP油藏模型方法;DHI、AVO及其限制;地震解释挑战;反演属性方法。出席这次研讨会分别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俄罗斯、马来西亚、印度、越南等十几个国家以及包括中石油系统、中石化系统、中海油系统、各大院校、中科院所属各部门共计28个单位以及Schlumberger、Paradigm、FUGRO-JASON等各大公司近146人,其中国内95人,国外51人。大会共录用国内外论文69篇,其中大会发言56篇,张贴13篇。
7月25—30日,在新疆库尔勒举办了第二期“采集、处理、解释一体化培训班。中国石油学会物探专业委员会主办,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库尔勒分院和塔里木经理部承办。参加这次培训班的有东方公司研究院、物探技术研究中心、北疆经理部、吐哈经理部、塔里木经理部以及西部油田公司等单位主管地震勘探的领导、技术负责、责任工程师及技术骨干共150多学员。东方地球物理公司专家熊翥、研究院处理中心副总工程师郭向宇、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物探技术所方法室主任甘利灯、江汉油田物探处原副处长郭东润、石油大学(北京)教授漆家福五位教师在培训班上分别做了地震数据采集、处理、解释一体化研讨、地震资料处理的热点问题、地震反演和成像应用技术、油藏地球物理及其应用、地震试验方法和试验资料分析方法、几类典型油区构造的基本特征六个专题讲课。
9月10日——12日,在成都举行了中国石油学会2007年成都物探技术研讨会。由中国石油学会物探专业委员会主办,四川石油管理局地球物理勘探公司承办。中油集团公司、中石化集团公司、中海油集团公司、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所属的单位近360多名代表出席了会议。研讨会先后共收到论文183篇论文,经过专家评审,编入论文集169篇,包括地震采集技术类28篇、资料处理、解释技术类58篇,综合技术研究类83篇,其中140篇在大会做了发言。论文大都是围绕西部复杂油气藏的地震勘探技术;海上地震资料采集、处理、解释技术;岩性油气藏的地震勘探开发技术。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地质总监、教授级高工徐礼贵、四川石油管理局地球物理勘探公司副经理、总工程师李志荣、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地物所博士郑晓东、成都理工大学教授贺振华四位专家分别作了专题发言。此次会议,经过专家组的评审,评选出了一等奖9篇、二等奖12篇和三等奖15篇共计36篇论文获奖。
2006
6月15—18日,在长沟石油会议中心召开了地震解释方法高级培训班。参加这次培训班有东方公司专家、研究院、物探技术研究中心、井中地震中心以及华北油田等单位48人。石油大学曹思远博士、王英民博士、漆家福教授以及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物探技术所方法室主任甘利灯博士四位教师在培训班上分别做了地震解释的地球物理基础、应用层序地层学、针对地球物理和油藏工程师的构造地质、油藏地球物理及其应用四个专题讲课。
6月26日——30日,在涿州举办了SEG高级课程教育培训班。来自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石油大学、长江大学和东方物探公司等单位近百名的业务骨干参加了本次培训班。本次培训班的教员是Veritas公司的高级地球物理专家
Osman M. Hassan 博士,他主讲的题目是“地震数据处理中的数字信号分析”,内容包括:1.简介2.因果数字系统 3.频谱 4.采样 5.频率分析
6.最小延迟和反馈 7.最小平方滤波 8.预测反褶积9.预测反褶积的应用10.反Q滤波11.球面扩散、衰减和吸收等。
7月13—16日,在河北省涿州市东方地球物理公司职工培训中心召开了地震处理方法高级培训班。参加这次培训班有东方公司专家、研究院、物探技术研究中心等单位53人。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物探总监,研究院总工程师曹孟起、研究院处理中心副总工程师郭向宇以及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物探技术所副所长姚逢昌三位教师在培训班上分别做了地下地质体的地震成像、地震资料处理的热点问题、地震反演和成像应用技术三个专题讲课。
7月18日,在涿州举办了SEG继续工程教育培训班。来自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和东方公司等单位近50名人员参加了本次培训班。本次培训班的教员是美国休斯顿大学著名的地球科学系教授Kurt
Marfurt博士,他主讲的题目是“利用地震属性做构造和地层绘图”,Kurt教授讲课深入浅出、清晰条理、生动形象而且风趣幽默,学员们深深被他的课所吸引;课程内容多彩丰富、实例甚多,而且把理论与实际很灵活地结合在一起,尤其对从事解释工作的技术、研究人员起到了深远的指导作用。
8月15日——20日,在甘肃兰州举行了中国石油学会西部地区第十四次物探技术研讨会。由中国石油学会物探专业委员会主办,甘肃省石油学会和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共同承办。中油集团、中石化集团、中海油集团、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所属的单位近170多名代表出席了会议。研讨会共收到论文93篇,入选63篇。论文大都是围绕岩性油气藏勘探开发的地球物理技术方法与实践、西部复杂地质条件的构造成像的新技术、新方法、新经验、新成果。钱荣钧、袁秉衡、刘全新、王华忠、甘利灯五位专家分别作了专题发言。经过专家组的评审,评选出了特等奖2篇、一等奖6篇和二等奖8篇共计16篇论文获奖。
9月12—15日,在北京长沟石油会议中心召开了地震采集方法高级培训班。参加这次培训班有中油集团公司、中石化集团公司、中海油集团公司、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所属的单位近130人。江汉油田物探处教授级高工郭东润副处长、东方地球物理公司东部勘探事业部总工程师邓志文俩位教师在培训班上分别做了地震试验方法和试验资料分析方法、3D地震项目规划和实施、近地表地震技术、地震采集的热点问题四个专题讲课。
10月27日——29日,在云南玉溪市抚仙湖风景区阳光海岸酒店举行了2006年SPG/SEG昆明国际地球物理会议。由中国石油学会物探专业委员会、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主办,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南方勘探开发分公司承办。来自中国的中油集团、中石化集团、中海集团、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60多家单位代表以及美国、英国、加拿大、荷兰等国家近32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其中外宾20多人。会议举行了盛大的开幕式,中石化股份公司原副总裁、中国石油学会副理事长牟书令、中国石油学会秘书长何庆华、石油物探专业委员会主任、东方地球物理公司董事长王小牧、云南省科协党组书记孙加林、SEG主席Leon
Thomsen、EAGE主席Theodorus
Kortekaas等分别参加了开幕式和主席招待宴会,并对本次大会的召开表示祝贺。会议主题为“油藏地球物理技术在油气田开发中的应用”,主要结合我国石油勘探开发形势,围绕高精度三维地震、3DVSP、时移地震、三维三分量地震、井间地震、地震属性分析、地震反演、油藏特征研究等科研和生产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开展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会议征集国内外报告共计190多篇,会议录用报告72篇,其中中方论文56篇,外方论文16篇。大会还安排了由专家讲解了云南省澄江帽天山国家地质公园的古生物化石群,得到了与会代表的赞赏。大会闭幕式上,由中石化南方勘探开发分公司总工程师、中国石油学会物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云南省石油学会副理事长朱铉做大会闭幕词。
2005年
4月15-20日,中国石油学会东部地区第十三次物探技术研讨会,中油集团公司、中石化集团公司、中海集团公司、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近170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举行。这次会议的主题为河流相储层预测及油藏描述技术交流、深水水域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交流及天然气藏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交流。共收到论文117篇。
8月23-29日,中国石油学会西部地区第十三次物探技术研讨会,由中国石油学会物探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石化西北分公司、西部新区勘探指挥部承办,在新疆乌鲁木齐举行。有近160多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中石化集团公司总地质师蔡希源和钱荣钧副主任分别致欢迎词和开幕词,东方公司信息管理部主任、中国石油学会物探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芦文生致闭幕词。这次技术研讨会,入选论文60篇,论文大都围绕复杂地表及地质条件下的地震采集方法技术。共有12篇论文获奖。
5月15-21日,为了适应新的石油勘探形势,提高地震勘探方法水平,"集团公司地震方法高级研讨培训班"(集团公司培训计划第B95项)于在四川成都四川石油局物探公司山地分公司举办。参加学习人员来自集团公司所属物探单位的物探技术及管理人员共54人。东方地球物理公司汪恩华、王梅生、易碧金、李彦鹏、倪逸、冯泽元及股份公司勘探与生产分公司副总工程师赵邦六等七位专家分别做了专题报告。
2005年4月6-10日,由中国石油学会物探专业委员会主办,中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出资赞助召开的热心支持学会工作的"全国石油行业热心支持学会工作的老物探工作者联谊会"于在江苏无锡紫京饭店召开。约18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东方地球物理公司总工程师、物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钱荣钧致欢迎词,石油学会办事处主任芦文生宣读中国石油学会发来的贺信。孟尔盛等老专家代表做了精彩的发言。大家一致认为这是一次难得的历史盛会!对会议的组织、会务安排十分满意。老同志高度评价了这次会议的社会效益。
2004年
2003年12月中国石油学会第六届物探专业委员会换届成立以来,学会坚持"为中国石油工业发展服务,为广大技术人员服务,为推动全行业技术进步服务"的办会宗旨,重点围绕组织学术交流、技术培训和国际交往,在推动物探技术进步,培养科研人员,提升中国物探技术专家知名度,引进推广国际先进物探技术和勘探装备,做了一定的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月31日-4月3日,由中国石油学会(CPS)与美国地球物理学家学会(SEG)联合主办、中国石油学会物探专业委员会(SPG)承办的"CPS/SEG北京2004国际地球物理会议暨展览"在北京隆重开幕。大会的主题为"地球物理勘探走向西部"。出席这次盛会的有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俄罗斯、乌克兰、蒙古国、以色列、马来西亚、印尼等十几个国家等近1200人。大会共收到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英国、泰
国、沙特阿拉伯、马来西亚、俄罗斯、乌克兰等9个国家论文390篇,经学术委员会两次评审,决定录用论文总计352篇,为历届年会论文之最。其中国外论文83篇,国内269篇,论文涉及地震采集、处理、解释、偏移、井间、非地震、多分量等专题分四个报告厅共24个单元同时进行报告。会间同时举办了"高峰专题论坛"和"新产品、新技术推广介绍会"。在"高峰专题论坛"会上,共有9位高层专家针对"面向21世纪的世界地球物理技术和经济"这一主题发表了讲演。会间召开了SPG与SEG联席会议,会议决定,2006年在中国举办一次CPS/SEG技术交流会,2008年在北京举办亚太地区SEG国际会议。
4月5日-4月10日,物探学会邀请全球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Oz
Yilmaz博士为东方公司科技人员和学会团体会员单位有关技术人员做了"地震数据分析"的讲课。共计230多人参加了听课。授课内容主要集中在叠前深度偏移、地震正反演、地震属性识别和地震数据处理的其他相关知识。
6月20日,中国石油学会东部地区第十二次物探技术研讨会,由中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海上勘探事业部和大港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承办。在杭州举行。出席会议的有来自中国石油集团公司、中石化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近300名代表。征集了129篇论文,其中的68篇论文作为大会和分组交流。还有10多名国内著名专家参加交流。会议主题为隐蔽油藏物探技术。
8月16日-22日,由中国石油学会物探专业委员会主办,新疆石油学会、新疆油田分公司承办的《中国石油学会西部地区第十二次物探技术研讨会》在新疆乌鲁木齐举行。来自中国石油集团公司、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老领导、老专家、学者以及各位与会代表共200多人到会。本次会议,旨在认真总结、交流、推广近几年来西部地区复杂构造和隐蔽油气藏地球物理勘探的新技术、新方法、新经验、新成果。
9月6日-10日,在东方地球物理公司职工培训中心举办了"2004年SEG高级课程教育培训班"。培训班主题定为"Seismic Data
Acquisition:Fundamentals of Seismic Survey Design",由著名教授Gijs
Vermeer先生授课。课程内容主要为3D陆地地震观测系统设计(包含过渡带)及海上三维观测系统设计概要。近100人听课。
2003年
3月,石油物探专业标准化委员会由集团公司"质安字[2003]15号"正式下达物探专标委2003年标准制、修订任务为:地震资料采集技术规程;叠前深度偏移资料处理技术规程;地面磁法勘探技术规程;建场测深法技术规程;IMAGE地震数据采集系统检验项目及技术指标;石油企业标准配备规范。
8月5日-9日,《碎屑岩系储层沉积学的发展动态、研究方法及思路》和《高精度层序地层学及其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新技术西部培训班在新疆库尔勒举办。由中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库尔勒分院承办,60多位专业人士参加了培训班,聘请了中国地质大学于兴河教授和邓宏文教授分别授课。
10月16日-22日,《中国石油学会南方地区第十三次物探技术研讨会》由中石化南方勘探开发分公司承办,云南省石油学会、滇黔桂石油勘探局物探公司协办,在云南省昆明市石化大酒店举行。中油集团公司、中石化集团公司、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所属的38个单位138名代表出席了会议。这次技术研讨会,先后共收到来自全国物探各系统、各单位的论文79篇,编入论文集75篇。主题和报告内容紧紧围绕石油勘探开发向物探提出的任务,围绕石油物探生产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复杂地表地质结构和低信噪比是南方地区物探工作的突出问题。
2002年
5月15日-21日,《碎屑岩系储层沉积学的发展动态、研究方法及思路》和《高精度层序地层学及其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新技术培训班在河北涿州石油物探局职工培训中心举办,专门聘请了中国地质大学能源系石油教研室博士生导师于兴河教授和中国地质大学能源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邓宏文教授分别授课。
6月16日-20日,《中国石油学会南方地区第十二次物探技术研讨会》由中石化集团江苏石油勘探局承办,在江苏省无锡市的江苏油田无锡紫京饭店举行。中油集团公司、中石化集团公司、中海公司、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所属的34个单位102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先后共收到论文49篇,编入论文集43篇,论文大都围绕复杂地震地质条件下的物探技术展开。
7月23日-28日,《中国石油学会东部地区第十二次物探技术研讨会》由山东省石油学会物探专业委员会、胜利石油管理局物探公司科学技术协会承办,在山东省青岛市举行。中石油集团公司、中石化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集团公司、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所属的50多个单位
212名代表出席了会议。这次技术研讨会,先后共收到论文80篇,编入论文集 70 篇,包括地震传播数字模拟、叠前深度偏移、共反射面元叠加等。
8月16日-23日,《中国石油学会西部地区第十一次物探技术研讨会》由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地球物理勘探局勘探事业部承办,在新疆乌鲁木齐举行。中国石油集团公司、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所属81个单位325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光鼎、马在田、姚振兴先生,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庆忠先生,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孟尔盛等出席了会议。这次技术研讨会,先后共收到论文80篇,编入论文集67
篇,全面总结了近年来,物探技术在复杂地区的重要进展,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解决办法,指出了今后的技术方向。
10月,在北京十三陵疗养院召开了《石油地球物理勘探》第十三届编委会,所有到会编委对办好本刊都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收到了很好的效果。2002年,上半年参加了河北省科技厅的期刊评奖活动,本刊获得优秀期刊奖;下半年参加了中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的优秀期刊评比获一等奖。另向国家科技部审报了国家期刊奖评奖材料。
2001年
5月14日-18日,《油区构造解析》进修学习班(第一期)在河北涿州石油物探局培训中心举办。专门聘请了中国石油大学基础地质教研室主任、构造地质学学科负责人、博士生导师漆家福教授讲课。第一期学习班有三大公司东部各油田和院校17个单位的76位学员参加,大部份是地震资料解释的骨干。
7月23-27日,《全国石油物探东部地区第十次技术研讨会暨大庆地震会战40周年地震技术回顾与展望》由大庆石油管理局物探公司承办,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鹤城宾馆召开。
国务院监事、原石油工业部副部长闫敦实同志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大庆油田股份公司副总经理萧德铭及特邀老地质专家和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及下属东部地区各油田、研究院所、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局及大专院校代表120余人参加了会议。报名文章38篇,大会发言28篇。会议的文章反映了与油田开发有关的地震技术。
8月6-10日,《油区构造解析》进修学习班第二期为西部班,由新疆油田公司研究院承办在新疆乌鲁木齐举行,西部各油田的地震资料解释人员约80人参加。
8月14-17日,《全国石油物探西部地区第十次技术研讨会》由青海省石油学会、青海石油管理局物探公司承办,在敦煌市召开。来自全国50个单位的230位代表参加了会议。收到论文95篇,充分反映了西部地区近年来,几个大型油气田的发现,地球物理勘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额尔多斯盆地的苏里格庙特大气田、塔里木盆地迪那2大油气田、准噶尔盆地的陆梁亿顿级油气田、柴达木盆地东部浅层大气田的发现、扩大,是和地球物理勘探分不开的。
10月25日-27日,《全国石油物探南方地区第十一次技术研讨会》由中石化集团江汉油田分公司物探处承办,在湖南张家界市举行。中油、中石化、中海及大专院所属26个单位130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收到论文67篇,论文内容大都围绕复杂地震地质条件的物探技术展开。
2000年
3月,出版了《中国石油物探大事记》(1939-1999)和"SEG70届年会继续工程教育"教材影印本(9种)。大事记的素材是由全物探行业各系统提供的,由原石油部勘探局总工程师陆邦干牵头的六人小组完成了汇总编写。这本书的内容涵盖了从1939年至1999年上半年,石油、石化、中海、原地矿部门、教育等五大系统的组织与重大事件、技术发展和主要成果。还包括学术活动、学术期刊与重要著作。这是中国石油物探界的一份宝贵文献。
4月18-22日,召开了《全国石油行业老物探工作者联谊会》在胜利油田和物探局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下,在青岛胜利油田疗养院成功地举办了这次活动。来自全国各系统的180位已退休的专家、教授,参加了联谊会。其中还包括多年来热心支持学会工作,积极和物探结合的几位老地质家,以及曾经在学会工作过的老同志。与会人员中,70岁以上的新中国物探事业的"开拓者"26人,其中孟尔盛先生79高龄。会上陆邦干先生作了"回顾石油物探光辉五十年"的主题发言。
8月16-18日,《全国石油物探西部地区第九次技术研讨会》由新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承办,于在新疆伊宁市召开。来自全国48个单位的129位代表参加了会议。报名文章68篇,大会发言31篇。会议的文章充分反映了西部复杂地表和复杂构造条件下物探技术取得的进步,
10月14日,中国石油学会物探专业委员会于2000年在南京市榴园宾馆顺利召开了"中国石油学会第五届物探专业委员会第二次全委会"
成立了"中国石油学会物探专业委员会办事处",并将《石油地球物理勘探》杂志划归学会管理。
10月15日-18日,《全国石油物探南方地区第十次技术研讨会》由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南京石油物探研究所和新星石油公司第六物探大队承办,在南京举行。40多个单位的130名代表出席了会议,有35篇文章在大会进行了交流。会议的主要议题是有关南方中、新生界小盆地和碳酸盐岩的物探技术。
12月4-7日,SPG/SEG深圳2000国际地球物理研讨会由我国SPG和美国SEG联合举办,由我们承办。在深圳召开。会议的主题是"储层地球物理"。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加拿大、挪威、印度的中外代表145人(其中外方21人,中方124人)出席会议,会议邀请了三位外国专家作了三个专题讲座,题目分别是《地球物理和储层》、《北海油田4D地震实例和时间推移AVO分析》、《4D地震:技术、应用和问题》。外方论文18篇,文章内容十分丰富,基本涵盖了储层地球物理的方方面面。中方论文41(口头20)篇,尽管我国在这个领域还处于起步阶段,与西方有较大差距,但会议论文充分反映了国内的最新进展,尤其是海上多波技术、高分辨率勘探、地震偏移和反演等方面已具有相当的水平。
1999年
5月,由石油物探学会主办,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地球物理所承办的第一期"开发地震高级短训班"在涿州市举行。聘请孟尔盛等15位专家、教授讲课。讲课结束后组织专家及学员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这次学习班办得好,办得及时,很有必要。讲课内容可以说是历次开发地
震学习班(或研讨会)最丰富的一次,涉及到开发地质、开发测井、开发地震技术的方方面面。学员们表示,回去后只有努力学习,深入领会这套开发地震系统工程的内容。
由于报名参加学习人数很多,在五月份共组织了五期这样的学习班,每期六天。其中第二期仍由勘探院地球物理所承办;第三期由物探局科技处承办;第四期由海洋石油勘探研究中心承办;第五期由胜利油田物探公司承办;共有337人参加学习。
8月,由西北地质研究所承办的"西部地区第八次物探技术研讨会"在西地所顺利召开,135名代表参加会议。本次会议主题是:复杂地表与复杂构造条件下的物探方法。会议收到论文58篇。在四天时间里对47篇报告进行交流和研讨。特邀四位专家根据他们多年对复杂地区的研究工作总结出的经验作了引导性发言,使与会者受益匪浅。
10月,四川石油地调处承办的"南方地区第九次石油物探技术研讨会"在成都市四川石油管理局山地公司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共66名。本次会议主题为"碳酸盐岩地区地震方法"。会议共收到论文27篇,在三天的时间里对24篇论文进行交流。还邀请三位专家作专题发言。这次会议无论从论文水平还是图片显示上均较以前有较大提高。
1998年
由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勘探局主办、中国石油学会物探专业委员会协办的"碳酸盐岩地震学"学习研讨会,经过近半年时间的筹备,于1998年2月25日至3月5日在物探局(长沟)石油会议中心举行。讲课材料主要依据美国SEG学会1997年出版的新书《碳酸盐岩地震学》,讲课人由勘探局特聘的八位专家分章节担任,有学员七十多名。
应塔指和物探局塔里木前指要求,3月下旬在库尔勒又举办一期"碳酸盐岩地震学"学习研讨会,学员50多人。
1997年
4月,"南方地区第八次石油物探技术研讨会"在河南开封市物探局地调二处召开,77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共收到论文30篇,全部汇编成册,另有6篇报告由报告人带来在会上交流。大会交流报告10篇,分组交流报告26篇,评出12篇优秀报告。由三位专家介绍了SEG的66届年会论文摘要有关内容。
6月,物探局地调一处承办的"东部地区第九次石油物探技术研讨会",在河北省北戴河召开,参加此次会议的代表总计110名。会议主题为开发地震。三位专家在大会上介绍了1996年度SEG年会论文摘要与本主题有关的部分内容。这次会议共收到80篇论文,评选出优秀报告15篇。
9月,由长庆油田物探处承办的"西部地区第七次石油物探技术研讨会"在银川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共86名。四位专家在大会上介绍了1996年度SEG年会论文摘要有关的部分内容。会议主题为"沙漠、黄土、砾石、戈壁等高难地区的地震资料采集方法";"复杂地表条件下高精度静校正技术与低信噪比地震资料处理技术";"复杂构造高精度成像与沙泥岩、碳酸盐岩储层的预测技术"。大会共收到30篇论文,评选出优秀报告10篇。孟尔盛向与会者介绍了SEG新书《碳酸盐岩地震学》的内容。
1996年
5月,"南方地区第七次石油物探技术研讨会"由滇黔桂石油勘探指挥部承办,在贵州省安顺市召开。共68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庆忠、中科院计算数学所研究员张关泉等专家应邀到会,并分别就爱菲重力找油气、SEG65届年会论文摘要、南方石油勘探问题以及当代物探技术的应用条件与精度等作了专题报告。有28位代表在会上宣读了科技论文,有9篇论文获得了优秀论文奖。
7月,"东部地区第八次石油物探技术研讨会"在涿州市物探局研究院召开。会议代表190人左右,此次会议盛况空前。会议主题仍为开发地震。会议特邀三位专家教授分别就1995年SEG65届年会上有关油储地球物理、井中物探技术及物探处理等技术发展态势做了专题报告。这次会议共收到90篇论文,评出优秀报告20篇。
9月,由物探局地调三处承办的"西部地区第六次石油物探技术研讨?quot;在乌鲁木齐召开,参加本次会议的代表93名。会议主题为"沙漠、戈壁和黄土覆盖区工作方法探讨与改进;中新生界碎屑岩高陡构造成像问题;发挥新技术功能、扩大新区勘探地质效果"。大会收到论文32篇,交流18篇,评选出优秀报告8篇。会议期间有两位专家分别介绍了1995年SEG年会论文中技术报告的有关内容。
1995年
5月,由江苏油田承办的南方地区第六次石油物探技术研讨会在南京召开。会议主题为中新生界小盆地物探技术;电磁方法;海相地层地震技术。出席会议的正式代表93名。在开幕式上,孟尔盛指出,南方地区有优越的油气远景,但勘探难度极大,其中古生界除四川外尚无突破,需要物探人员头脑里要有浓厚的地质;地质人员头脑中要有浓厚的物探。今后应加强综合,欢迎更多的地质专家出席会议。大会收到学术论文43篇,评出优秀论文12篇。由三位物探专家介绍了1994年度SEG年会论文摘要符合本次主题的部分内容。
6月,借南方地区第六次石油物探技术研讨会之机,石油学会物探专业委员会在杭州物探局四处工人疗养院,邀请了在南方的部分离退休老地球物理工作者座谈,主题是"如何改进学会工作和如何发挥老专家的余热"。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四川局、江汉局、江苏和浙江等地的老勘探队员和他们的夫人计18名,多是1953年以前参加工作的老同志,他们平均年龄为65岁,年龄最大的74岁。
7月,由大港石油管理局承办的"东部地区第七次石油物探技术研讨会"在青岛举行。会议的主要议题仍为开发地震,有150位代表出席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54篇,评出优秀报告21篇。会上邀请两位物探专家介绍了1994年SEG年会论文摘要与本次会议主题有关的部分内容。
9月,由新疆石油地调处承办的"西部地区第五次石油物探技术研讨?quot;在乌鲁木齐市召开,会期5天,参加会议的代表共96名。本次会议主题为"沙漠地区地震资料采集、处理技术";"识别复杂储层的地震方法研究";"低幅度构造勘探技术"及"非地震勘探技术"等。大会共收到论文66篇,评选出优秀报告16篇。
大会邀请五位专家在会上作了专题报告,还邀请两位专家就 1994年SEG年会论文中有关本次会议主题部分进行了介绍。
1994年
4月,"南方地区第五次石油物探技术研讨会"在杭州石油疗养院召开,参加这次会议的代表共107人。大会共收到论文40篇,评选出优秀论文14篇。会上还特邀3位专家分三个专题介绍SEG第63届年会论文摘要与本次研讨会有关的主要内容。
7月,由大庆油田物探公司承办的"东部地区第六次石油物探技术研讨会"在大庆市召开,有150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主题为开发地震。这次会议共提交论文60篇,评出优秀论文18篇。作者主要是中青年科技人员。会议还特邀5位专家就SEG第63届年会上有关专题作了简要介绍。
7月8日,SEG北京联络部正式成立。自1978年与SEG开始交往以来,每年都派出代表参加SEG的年会,SEG也几乎每年都派遣学术代表团到我国访问和进行学术交流。1987年在原石油部外事局的指导下,我们与SEG草拟的技术合作协议于1987年10月SEG年会上由孟尔盛与SEG主席Graebner先生共同签定,规定每年一次小型技术交流会;每四年一次大型会议(包括装备展览)。1992年又重新签订协议书,改为每两年一次小型会议;每四年一次大型技术交流会议。为与SEG建立更密切的关系,物探委员会与SEG自1991年起开始酝酿成立某种性质的SEG中国分会。1992年10月孟尔盛等二人借参加SEG年会的机会,与SEG主席W.S.French和执行部主任JohnHyden
等进一步讨论成立中国分会的具体事宜。后经中国石油学会呈报国家科协同意成立SEG北京联络部([1993]科协外发字336号)。1993年10月委托陈祖传参加SEG年会时,继续与SEG官员讨论成立SEG北京联络部事宜,并收到SEG供参考的章程一份。双方共同决定,于1994年利用与美国SEG在大庆召开小型国际会议时,由SEG主席M.Schoenberg宣布SEG北京联络部正式成立。地点设在涿州市物探局,与SPG联合办公。联络部设主席、副主席及秘书若干人,每隔二年换届。
经SEG北京联络部不断努力,目前国内会员已由初成立的40余人增加到600人。在会员比较集中的城市如都等保持每季度举行一次学术报告会。
9月,由玉门石油地调处承办的"西部地区第四次石油物探技术研讨会"在新疆鄯善吐哈石油勘探开发会战指挥部召开,会议代表共89名。会议主题为,低信噪比地区地震采集技术及资料处理技术研究。大会共收到论文60篇,评选出优秀报告13篇。会议强调针对山前带或构造复杂区,应进一步加强对构造特征、断块的研究。也应尽快解决采集、处理、解释脱节现象。会上请三位专家介绍了1993年SEG年会论文中与本次会议主题有关的简要内容。
1993年
4月,由河南地调处承办的"南方地区第四次石油物探技术研讨会"在湖北省襄樊市河南油田办事处召开,有95位代表参加。会议收到学术论文40余篇,评出优秀报告12篇。
为了拓宽思路,会议还特邀了6名专家与教授在大会上介绍符合本次主题的1992年SEG年会论文摘要的主要内容。
6月,由吉林地调处承办的"东部地区第五次石油物探技术研讨会"在长春市举行。会议主题是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和储层研究技术。参加会议者共131名,会议收到论文64篇,评出优秀报告18篇。会上还特邀11位专家分专题介绍1992年SEG年会论文摘要的主要内容。
8月,由青海物探处承办的"西部地区第三次物探技术交流会"在甘肃省敦煌市召开,共收到论文38篇,最后评选出13篇优秀论文。会议主题为复杂地,区物探方法及研究灰岩或基底储集性能的物探技术。还邀请三位专家介绍1992年美国SEG年会的技术报告与本主题有关的内容。孟尔盛在书面发言中说,西部地区要重视浅层地震地质条件的研究。有了浅层(数米到一、二百米)的速度(岩性)模型,可以用来探讨激发条件和工作方式。对吐哈中央带及南疆拜城坳陷等地要将高陡构造研究提上日程。在陕北和塔里木都发现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所以要学习对风化壳、裂缝等储层的研究方法。
1992年
4月,湖北省石油学会在江汉石油学院举办"碳酸盐岩地层油层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研讨会",即南方地区第三次物探学术交流会,代表137人。评出优秀报告12篇。孟尔盛在会上提出我国碳酸盐岩的油气资源勘探已引起很大重视,继四川发现一批天然气田后,华北找到了若干个古潜山油田,塔里木发现了古生界灰岩油气藏,陕北出现了大面积连片的奥陶系气藏。世界上过半的石油产自碳酸盐岩,我们只要不断学习,探讨有关的地质特性和地球物理特性,尊重科学,便可望在各探区取得新的突破。
6月,中原油田物探公司承办的"东部地区第四次石油物探新技术研讨会"在中原石油局郑州办事处召开,会议主题是,"地球物理新技术、新方法在油田滚动勘探开发中的应用"。共180余名代表参加会议。这是历次东部地区石油物探研讨会规模最大、内容丰富的一次会议。共收到论文62篇。为帮助讨论,石油物探学会特邀李庆忠等六位专家作了富有启发性的专题报告。
1991年
6月,石油物探学会与安徽省石油学会在黄山市联合召开"南方地区第二次石油物探学术交流会",参加会议的代表共68名,提交论文29篇。孟尔盛在开幕式上发言,认为两年来的实践证明,地质条件、地质任务相近的地区联合起来,轮流承办学术交流会议是个好办法、好形式,应该总结提高,坚持下去。要开有准备的会,最好要提前一年安排,须落实三定(定日期、定地点、定议题)。
7月,由石油物探学会与河北省石油学会联合召开的"东部地区第三次石油物探技术研讨会"在河北省承德市召开,参加会议的共有129名代表。大会共收到论文36篇,评出优秀报告10篇。会议主题为开发地震。
8月,由西北石油地质研究所承办的"西部地区第一次石油物探技术交流会"在兰州市西北石油地质研究所举行,共115人参加会议。大会收到论文39篇,评选出优秀论文12篇。
9月,受石油物探学会委托,四川石油管理局与滇黔桂勘探局联合主持,在昆明举行学术交流会,会议主题为西南地区地震勘探方法。出席会议的代表57名,共收到论文35篇,评选出优秀论文9篇。本次会议提交的论文大部分是从生产实践中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出发,开展实验研究所获得的成果。论文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价值。
11月,物探局组织的技术与装备参展团,首次参加在美国休斯顿举办的第61届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学会(SEG)年会暨展览会,并获得了成功。
9月,由长庆油田物探处承办的"西北地区第二次石油物探技术交流会"在西安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约100人左右,大会共收到论文33篇。会议主题为:地震表层校正、高分辨率采集处理、储层横向预测及油气藏描述等项技术。
1990年
4月,与江苏省石油学会在杭州市联合召开"第三系小盆地物探技术报告会",会期5天,会议代表99人。共收到以"小盆地勘探"为主题的学术论文43篇,评出优秀报告10篇。这次会议为南方地区的第一次学术交流会议。
6月,石油物探学会委托辽河油田承办的"东部地区第二次学术交流会议(地震技术研讨会)"在辽宁省兴城召开,参加这次会议有72名代表。会议期间交流论文19篇,还对渤海湾地区物探技术的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大家一致认为:①科学技术的研究一定要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要得到实践检验;②把一些有共性的科研项目系列化,进行配套研究。
1989年
3月,石油物探学会举行工作会议,会议认为,为了方便召开会议,提高会议效果,应将地质条件相似、地质任务相近的地区联合起来,轮流承办学术交流(技术研讨)会议。为此,1991年9月8日,学会发出"学术交流采取分区联合、主题分工、轮流承办、会期相对固定"的公函,自此一直延续至今。这一举措既发挥了地区单位的积极性,又免除了石油物探学会的一些工作量。当时提出东部地区会议(渤海湾盆地加上东北)定在每年6月20日前后召开;西部地区会议(陕甘宁青新疆)定在每年8月20日前后召开会议;南方地区会议(上中下扬子、滇黔桂及东南沿海)定在每年4月20日前后召开会议。
10月,石油物探学会、山东省石油学会和天津市石油学会在济南市联合举办了"五项地震技术研讨会",这是分区联合后渤海湾地区的第一次学术交流会议。出席会议的有183名代表。共有垂直地震剖面法、储层预测、振幅与炮检距关系分析(AVO)、三维地震和碳酸盐岩勘探五项地震技术方面的88篇论文在会上宣讲。评出优秀报告30篇。
1988年
5月,石油物探学会与吉林省石油学会在大连联合举办"东北及二连地区综合物探学术会议",共64人参加了会议并特邀了有关油田的地质家们参加,有30名代表在大会上发言。
1987年
5月,石油物探学会、贵州省石油学会、云南省石油学会、四川省石油学会在贵阳联合召开"西南地区综合物探学术会议",会期4天。参加会议的代表约70人。会议收到论文18篇,贵州石油勘探指挥部和地矿部05工程的地质家都做了专题发言。会议着重讨论了滇黔桂地区中古生界物探技术问题。
6月,石油物探学会在河北省涿州市物探局召开了"石油物探新秀(中、青年)学术报告会",会期5天,有165人参加会议。石油部领导侯祥麟等到会祝贺。
1986年
为贯彻石油学会学术活动要综合有关不同学科的精神,1月在河北省徐水县召开了"华北盆地西部地质、物探与钻井结合成果座谈会",会期3天。参加会议的代表56人,有15位代表在会上发言。
4月,石油物探学会在河北省涿县召开"七五"石油物探工作座谈会,出席会议的有物探委员会委员,各大探区主要技术负责人及部分院校的代表60余人。这是一次很有意义的会议,会上讨论了如何提高工作质量,如何突出找气的方法问题,还讨论了应否将260个陆上队扩充到400个队的问题。一致认为,主要问题在于消化已有资料,提高质量,不在于扩大工作量和队伍。
石油物探学会、山东省石油学会和天津石油学会于10月在烟台联合召开了"石油物探优秀论文报告会"。有16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期6天。共有65位代表分别在大会、小会上宣读论文。
1985年
7月,石油物探学会与四川省石油学会联合,在成都市召开?quot;地震静校正方法座谈会",
会期3天。参加会议的代表48人,宣读论文14篇。
7月,在银川召开了VSP技术交流会,讨论了石油部科技司提出的地震高分辨率科研方向及指标,讨论了开展VSP的措施及建议。
11月在南京市召开了重磁力、电法应用效果座谈会,会期5天。参加会议的代表共73名,提交的报告28篇。会上展示了近年来使用高精度重力仪、高精度航空磁测仪、各种电法勘测以及应用计算机进行处理后出现的新成效,特别在利用重力高次导数研究局部异常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效果。
1984年
11月,由云南、四川、青海、湖北、湖南、广西、贵州等省(
区)石油学会和中国石油学会物探专业委员会联合发起召开的南方地区技术研讨会在昆明举行,会期5天。参加会议的代表共52人,收到论文25篇。这次会议主要是交流山地地震勘探工作经验,并集中讨论滇黔桂地区山地地震勘探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促进山地地震勘探工作的发展。
国际学术活动
2005年
5月29-30日,"复杂构造地震成像"国际地球物理高级研讨会,由中国石油学会物探专业委员会和GeoTomo中国分公司联合主办,在北京五
洲大酒店国际会议中心举办。中油集团公司、中石化集团公司、中海集团公司、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近150名中外代表参加了研讨会。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副总经理张玮、总工程师钱荣钧、副总经理、总地质师夏义平参加了此次研讨会。研讨会上二十多位著名中外地球物理学家及专家参加会议并做了专题技术报告。
5月23-26日,SEG高级课程教育培训班,在河北省涿州市东方地球物理公司职工培训中心举办。培训班的题目为"地震各向异性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勘探和油藏描述中的应用"。本次课程由美国科罗拉多矿院的著名教授Ilya
Tsvankin博士和壳牌公司的高级技术研究员Vladimir Grechka先生主讲。
8月16-17日,DISC
培训课程,在河北省涿州市东方地球物理公司职工培训中心举办。培训课程的题目为"四维地震用于油藏监测与描述的理解和技术方法" 本次课程由美国著名讲师Rodney
Calvert 博士主讲。
1999年
物探局科技处与SEG北京联络部于9月24-25日共同聘请SEG著名短期培训教员PhilSchultz博士来我国作题为"作为地震解释有益工具的速度模型"的技术讲座。学员80余人。会上发给每位学员一本教员带来的教科书--The
Seismic Velocity Model as an Interpretation Asset。
1998年
由中国石油学会、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学会与欧洲地球物理学家及工程师协会共同主办的,由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局、石油物探学会与美国SEG承办的"CPS/SEG/EAGE北京'98国际地球物理研讨会暨展览"于6月22-25日在北京中国大饭店进行,展览在中国国际贸易中心举行,中方展台27个,外方展台63个。有42家公司参展(中方13家,外方29家),参观人数达一万人次。会期4天,参加会议的中方代表424名,外宾为来自世界各地16个国家的代表共242名。这是将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推向21世纪的大会;是本世纪在我国召开的地球物理勘探领域最后的一次大会。会议共征集论文201篇,最后选定口头报告140篇(中方72篇,外方68篇);张贴报告46篇(中方43篇,外方3篇)。会前还出版了中、英文对照的详细论文摘要,每种文本各一册(中文约160万字;英文约220万字)。
物探局科技处与SEG北京联络部于7月共同聘请SEG著名短期培训教员IanJack举办"油藏管理中的时间推移地震法(即四维地震)"的技术讲座。听课者130余人。会前征得教员同意,出版"Time-LapseSeismicinReservoirManagement"一书。
1996年
5月,由石油物探学会与SEG联合召开的"复杂地形电磁方法研讨会"在杭州石油地质研究所举行,会期4天。中方有21人。美方有K.R.Christopherson(女)、G.V.Keller教授、H.F.Morrison教授、LeoFox及YuMituhata等8人。讨论会由中方主席孟尔盛和美方主席K.R.Christopherson共同主持。主要围绕着几个主要议题展开了广泛的研讨:①如何在条件困难地区改善和提高电磁勘探的地质效果,特别是克服静态效应的途径;②新的资料处理方法和成像技术;③如何实现高质量和高效率的野外采集。中方在会上宣读了10篇论文,美方在会上宣读了9篇论文,其中11篇发表在1997年4月号《前缘》杂志上。会后,Christopherson著文详细介绍了这次会议,发表在1996年10月号的《前缘》杂志上。
9月,由石油物探学会与美国SEG共同承办的"SEG/SPG'96联合地球物理研讨会"在乌鲁木齐举行,会期4天。参加会议的中方代表有80人,外方以DavidTsay为领队的12名。大会共征集论文23篇,中方宣读13篇,美方10篇。会议主题是复杂地区的采集与处理方法、复杂构造的成像技术以及新方法新技术在西北地区的应用。DavidTsay的"在复杂构造区沿走向和倾向方向采集方法的比较"一文中表明,在逆掩带及恶劣地形区,沿走向采集能得到较好的资料。这个结论引起与会代表的热烈讨论,对沿构造倾向方向布置主测线的传统方法提出质疑。
1995年
6月,由石油物探学会与俄罗斯欧亚石油地球物理学会联合举办的1995年学术研讨会在河北省涿州市举行,会期5天。会议共采纳中方论文10篇,俄方16篇。出席会议的中方代表有108人。俄方出席会议的有:俄罗斯欧亚地球物理学会主席CaBOCTBяHOBHuKoъaй等24人。会议主要交流近几年应用地震及测井等资料在建立油气藏的地质模型、预测储层、确定油气田勘探范围、提高油气勘探与开采效果方面的新方法、新技术。会议期间俄方演示了相应的软件。
1994年
7月,由石油物探学会与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学会(SEG)共同承办的小型国际地球物理研讨会在大庆油田召开,会期3天。参加会议或开幕式的中方代表有:侯祥麟、闫敦实、李虞庚、高瑞琪、钟辛生等共146名。外方有:SEG主席M.Schoenberger;前任主席W.S.French;SEG执行部前副主任StanleyB.Jones等共25名。会议首先由SEG主席M.Schoenberger宣布SEG北京联络部成立。对外则称为SEGBeijingSection。此次会议主题仍为开发地震。大会共收到论文39篇,中方23篇;外方16篇。
会后,又专门组织一次大庆油田开发地震讨论会。主要是请与会的美方代表就大庆油田的状况,对如何开展开发地震发表见解。他们普遍对大庆油田未能及时进行高分辨率三维地震深表遗憾。在大庆的具体条件下,可划出一小块开发地震试验区,从地震采集上大幅度提高地震分辨率,为油田开发提供更为精细的信息。
1993年
7月,由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中国石油学会和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学会委托物探局、石油物探学会筹办的1993年国际勘探地球物理年会暨装备技术展览在北京中国大饭店、国际贸易中心举行。来自中、美、法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900多名代表参加了大会。中国石油学会理事长李天相在大会上发表了讲话。SEG主席M.R.Bone及其后(94~95)任主席的J.D。Robertson参加了会议。学术活动持续了三天半,共征得论文218篇,在大会上交流139篇(中方73篇,外方66篇)。主要为地震理论、地震处理、三维地震等方面的文章。张贴报告32篇。有40多家外商70多个展台参加展出,展览会与学术会议日程一致。
1991年
9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与美国面向地学的计算机学会(COGS)在北京联合召开"计算机在地学中的应用国际讨论会(1SCAG)";同时国际岩石圈中国委员会与德国合作举?quot;地学断面数字化专题国际讨论会(1WDGT)",两个会合并召开,由顾功叙、翁文波、夏国治、马杏垣、孟尔盛等组成指导委员会。国内代表565名,国外代表109名。论文有数据采集、数学地质、地学断面数字化、地球化学、正演反演、微机应用、计算数学、应用软件、人工智能、人机联作、数据库、计算机制图等258篇,其中国外49篇。
1990年
SEG的学术交流部主任StanleyJones在退休之前促成的"碳酸盐岩石油物探技术国际研讨会"8月在四川省成都市举行。中方代表146人,外宾27名,分别来自美、法、西德、澳、苏联、巴基斯坦及马来西亚。共宣读论文21篇,其中中方10篇,分组发言5篇(全为外方),张贴报告16篇。美方论文主要介绍了横波分裂及大地电磁应用。中方主要由四川石油管理局介绍了四川盆地油气地质及地震工作经验;由南海的曾鼎乾介绍了中国南方地区古生界生物礁。
会前举办了三天碳酸盐岩物探专题学习班,共有学员55名。由T.L.Davis和D.G.Stone讲课。主要对碳酸盐岩沉积特征、物性特征、高水位期找生油层、低水位期找储层、地下风化带的意义及探测方法、数据处理要点以及碳酸盐岩物探的几项新技术和AVO、成像叠加、多速度扫描和横波分裂等内容进行了详细讲解,对我国南方广大碳酸盐岩地区寻找油气产生积极的推进作用。
11月,苏联石油学会代表团一行五人由苏联石油学会副主席及苏联石油科学研究院院长率领来华进行了访问,共访问了广州、大庆、北京等三个城市及油田。在广州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东部公司、西部公司、地矿部、中科院等单位进行了座谈,介绍了苏联提高采收率的研究现状及苏联石油学会的现状。东部、西部公司介绍了海上勘探及对外招标等情况,代表团对中国对外开放政策很感兴趣。在大庆和北京分别与大庆油田和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进行了座谈。代表团表示愿意与中国石油学会建立长期联系与交往,表示今后互相访问、联合召开会议、互相参加对方举办的会议及交换杂志等意向。
1989年
8月22日至26日,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石油学会及中国地质学会组成的中国勘探地球物理联合会(UCEG)与美国SEG合作在北京召开了"勘探地球物理(89)国际讨论会(BISEG89)"。会议由顾功叙、傅承义、翁文波、夏国治、孟尔盛组成指导委员会。美国SEG主席R.L
Lamer,日本地球物理学会会长石井吉德,苏联地质部副部长萨尔马诺夫出席了会议。总计到会国外代表206人,国内代表460人,提交论文365篇,其中国外76篇。
1988年
9月,SPG与SEG联合在大庆油田举行"油气田开发开采地震(简称开发地震)方法研讨?quot;。会期5天,参加会议的中方代表94名(另列席人员约30名),他们主要来自石油、地矿及中科院系统。SEG代表团长W.S.French,主要成员有:S.W.Ward,R.J.Graebner,D.H.Johnston,傅振国,StanleyJones等。大会交流学术论文36篇(中方10篇,外方26篇);张贴报告4篇(外方1篇)。SEG相当认真的组织了学术报告,其中多数可称为当前的新思想、新方法,而又首次在中国宣读。这是我国石油物探史上一次重要的成功会议。会后,孟尔盛与Jones讨论了举办碳酸盐岩物探学术交流的想法。
历年来,我国在SEG获奖励的人员有:
(1)1988年在SEG 58届年会上顾功叙获荣誉会员奖;
(2)1992年在SEG 62届年会上孟尔盛获终身会员奖;
(3)1995年在SEG 65届年会上向翁文波颁发荣誉会员奖;
(4)1996年11月9日美国柯罗拉多矿业学院授予物探局原总工程师孟尔盛特别荣誉--设立孟尔盛奖学基金;
(5)1998年在SEG 68届年会上陈祖传获终身会员奖。
1987年
8月,由SPG与SEG联合召开的地震方法研讨会在河北省涿州市举行,会期6天,参加会议的中方代表120人。美方出席的有R.J.Graebner,SvenTreitel,NealGoins及87岁高龄的SEG创始人之一的CecilH.Green先生等24人。会议的中心议题是:①地震勘探偏移成像技术;②地震资料的静校正方法。大会共收到论文23篇:中方在会上宣读论文12篇;SEG有16位专家在大会上宣读论文。在会上酝酿了双方长期合作的协议文件,于1_987年10月12日SEG
57届年会期间由孟尔盛和Graebner共同签订。协议内容肯定了过去的良好合作,商定今后每1~2年一次中小型联合会,每四年一次较大型的附装备展览的会议;双方负责组派学术互访;开展短期的讲学活动;双方交换学会出版刊物各三册及有关的培训教材。
1986年
8月,石油物探学会(SPG)与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学会(SEG)共同筹办的"复杂条件下地震方法座谈会"在乌鲁木齐市召开,会期5天。参加会议的中方代表共47名,外方16名。大会共收到论文17篇,宣读14篇,会议主要针对我国若干地区的复杂地质条件,着重就①地表或地下复杂,或地表、地下都复杂的条件下,如何进行高效率、高质量的地震勘探方法;②信噪比特别低的地区或地段,对地震资料采集方法等问题作了讨论。由于会议内容明确,讨论问题比较集中,因此取得了圆满的结果。与会代表的共同反映是:这些报告很有启发,不论国外经验,或是我国东部、西南地区的勘探实践,都可供西部进行地震勘探时参考。
11月,地质矿产部在南京金陵饭店召开了"碳酸盐岩地区油气勘探技术国际讨论会",会议由石油物探研究所组织筹办。出席会议的国内代表89人,国外来宾25人;以美国SEG前任主席林赛斯博士为团长的SEG代表团参加了会议。会议出版了中英文的论文集。
1985年
4月,中国石油学会(CPS)与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学会(SEG)共同筹办的1985年大型学术报告会附装备展览在北京举行。会期5天。参加会议的中方代表有侯样麟、孟尔盛等122人。美方领队为A.M.Olander,郭宗汾,共73人。大会征集论文39篇,中方宣读11篇,美方宣读28篇。双方代表就目前地震资料的处理方法和解释方法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主要收获是:①着重讨论了如何在中国复杂地区开展三维地震勘探工作;②重视τ-p变换、层速度计算精度及声阻抗处理;③SEG代表对重磁电勘探的应用条件作了说明。展览时间是4月18日一24日,4月17日预展,与学术报告会在时间上不重叠。美方参加展出的不少于70家公司。
同年8月,中美含油气盆地学术研讨会在河北省涿县举行。参加会议的外方代表9人,中方代表若干人。
1984年
5月,T.N.Crook率SEG代表团到河北省涿县与石油物探学会联合举办"中美地震解释座谈会",主要由P.J.Hooyman介绍了解释技术,由T.R.LaFehr介绍了综合解释。双方代表就当前地震资料解释方面的先进方法与实际工作经验作了广泛交流。取得四个方面的收获:①掌握地质规律,充分利用地震信息是进行地震地层解释的核心;②了解了美国在一个构造的第一口井见油后的解释工作程序;③垂直地震剖面在解释工作中的作用日趋显著;④对Seislog的应用有了新认识。出席会议的正式代表44人,其中美方代表19人,中方代表25人,中方列席代表50人。学术活动持续了5天,发表论文28篇,其中美方15篇,中方13篇。
同年,郭宗汾组织五位著名地质家、地球物理家,自付国际交通费用,也无咨询经费的咨询团在我国胜利、四川、新疆等地开展咨询服务工作,对我国的物探工作,特别是地震勘探的野外采集、资料处理、解释以及震源、记录系统、运载工具等各个方面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为改善我国的物探技术起到了促进作用。
1982年
9月,SEG主席D.D.Barman率代表团访问SPG及物探局,除有R.J.Graebner,M.R.Hewitt等十几人的学术报告外,并赠送技术参考资料18种,包括野外采集、数据处理原理、褶积模型等,对其中大部分立即组织翻译,印成内部材料分发。
1981年
"中美石油地球物理勘探联合学术讨论会"于9月7日至11日在北京友谊宾馆举行,这是中美石油地球物理学家在中国举行的第一次学术交流会。会议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与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学会共同发起。与会正式代表有95人,其中美方40人,我方正式代表、特约代表和观察员共55人;列席代表350名。会上共宣读论文40篇。双方代表广泛交流了有关石油物探方面的最新科研成果和先进的技术成就,并就今后的发展方向交换了意见。这次会议建立并沟通了中美两国石油地球物理学家之间的联系,促进了两国之间的技术交流。
1979年
SEG组织代表团回访。从此逐步与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学会(SEG)建立较密切的关系。1981年9月SEG与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联合在北京举行学术交流活动,美方派出以K.M,Barry为领队的庞大代表团,双方各提出了近30篇以石油物探技术为主的论文报告。在此基础上,1982年初,石油物探学会派出了6人代表团(潘瑗、孟尔盛、裘慰庭、陈俊生、牛毓荃、王敬煜)访问了SEG、AAPG及多家石油/物探公司(CHEVRON,TEXACO,AMOCO,ARCO,EXXON,WESTERNCO·,SSC,GEOSPACE,GSI……)以及柯罗拉多矿业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等,取得了显著效果。
1978年
经国务院批准,由石油部、中科院、国家地质总局选派以金祖荣为团长,蒋宏耀、黄绪德为副团长的十名同志组成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代表团于10月26日离京去旧金山参加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家第48届年会。在美共20天,除参加会议5天外,还访问了美国六家大石油公司、两个服务公司和四所大学的地球物理系。此次访问是我国地球物理界代表团首次访美,受到美方高度重视和热情接待。会上李庆忠和黄绪德分别作了"东辛油田地震勘探历程--一个复杂断块的三维地震解释实例"和"论复杂盆地的地震勘探"两篇论文。代表团访美期间,美中勘探地球物理工作者互访专门委员会主席诺斯伍德、成员斯盖尔顿、美籍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郭宗汾全程陪同。自此开辟了中美两国地球物理界的不断交流与发展的渠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