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工作交流 > 专家风采

 
李庆忠

    李庆忠,男,汉,1930年10月生,江苏省昆山市人,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大学学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工工程院院士。曾在新疆石油管理局、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及中油集团原物探局从事石油勘探工作50余年。
    专业特长:地震勘探技术、地震波波动理论、成像技术等。
    主要科研成果:李庆忠同志长期从事地震勘探研究工作,所提出的理论和方法不仅解决了勘探中的技术难题,而且对物探技术的发展有很深远的影响,对克拉玛依、胜利、华北等油田的发现以及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勘探起到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为我国石油物探技术和生产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他系统地阐明了地震波的波动理论,1972年与国外同时提出了“积分法绕射渡叠加”成像技术,使地震勘探技术从几何地震学进入了波动地震学时代;1975年采用该技术进行数字处理,迅速查明商河西油田地下构造形态,两年内探明石油储量5400万吨,并顺利投入开发。1966年首次提出三维地震勘探方法及原理,并在东辛油田上绘制出三维归位构造图,取得了良好的地质效果。1974年又在辛立村地区组织了世界上第一片束状三维地震勘探,导致了辛立村油田的发现,此方法现已成为陆上三维勘探的主要方法。1974年首创两步法三维偏移,论文发表比国外早五年。他系统研究了提高地震斟探精度的各个环节,1993年发表了专著《走向精确勘探的道路》,全面评述了高分辨率地震勘探的理论及发展方向。1985年作为主要参加者完成的“渤海湾盆地复式油气聚集带勘探理论及实践”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李庆忠先后出版学术专著2部:《走向成功勘探的道路》、《地震波的基本性质》;曾发表有影响的学术论文多篇。以其很高的学术水平和丰硕的科研成果,受到国家和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的表彰,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被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命名为“石油工业杰出科技工作者”。

 
 
钱荣钧

    钱荣钧,男,汉,1945年6月生。江苏新沂人,中共党员,1969年7月北京石油学院勘察地球物理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参加工作以来,历任地调处副主任工程师、物探局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等职,现任东方地球物理公司总工程师。
    专业特长:地震勘探技术
    主要科研成果:
    钱荣钧首次给出表达反射波的Kirchhoff积分公式的解,深化了对地震波性质的认识;通过理论分析得出地震波振幅与爆炸震源激发的空腔曲率半径的关系,对激发参数的选取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提出解决复杂区静校正问题的“合成初至延迟时法”、“中间参考面法”和“延迟时消去法”等。
    钱荣钧七十年代曾参与中原油田的发现。近几十年来,一直负责公司国内外各探区的物探技术工作,主持制定复杂区地震勘探技术和重大的项目设计;亲自研究静校正、速度场建立、复杂构造成像等关键技术。他主持的“八五”国家重点项目“大沙漠低讯噪比区地震勘探技术”,为发现塔中1、塔中4和哈得逊等油气田作出了贡献;近几年重点研究山地地震勘探技术。负责“十五”国家重点攻关项目“矢量地震,山地地震”,为在塔里木库车山地发现克拉2等大气田制定了系统的解决方案,为西气东输作出了贡献。
    钱荣钧先后荣获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2年度孙越崎能源大奖和2003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俞寿朋


    俞寿朋,男,汉族,1930年11月生,江苏省无锡市人,中共党员,1952年4月毕业于燃料工业部高级地球物理专修班,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97年5月退体,现任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物探技术研究中心高级技术专家,石油学会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专家顾问,曾任《石油地球物理勘探》主编。
    专业特长:地震勘探技术
    主要科研成果:1987年5月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俞寿朋“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和“五一劳动奖章”;1987年8月河北省人民政府授予“河北省劳动模范”称号;1989年5月31日人事部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证书;1989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部和中国石油化学工会全国委员会授予“全国能源系统劳动模范”称号;1990年6月29日中共中央国家机关工委评为“中央国家机关优秀共产党员”。
     1989年10月“多项式拟台技术提高信噪比和分辨率的研究”项目获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990年10月“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技术”获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991年11月“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技术”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993年12月“石油物探新技术调研与评述”获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997年1月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授予1996年度铁人科技成就奖银奖;1999年11月3日“俞氏子波”项目获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王小牧


    王小牧,男,汉族,1949年10月生,四川成都人,中共党员。1982年,赴美国丹佛市科罗拉多矿业学院攻读硕士、博士学位。1988年10月回国,先后任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石油物探局高级工程师、副总工程师、副局长、党委书记等职务,2002年12月出任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王小牧同志始终致力于物探技术的发展,潜心于物探方法前沿技术的研究。先后在美国《地球物理学》期刊、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会”年会、“世界石油大会”年会等国际学术会议及期刊上发表论文、专著五篇,所承担的项目、课题获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一次、石油物探局科技进步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三次。其中,塔里木综合物探数据处理解释、地震速度分析和提高时深转换精度方法研究为明确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方向及一批大深度、低幅度构造型油田的发现起了重要作用;组织并承担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复杂山前、山地高陡构造二维地震勘探技术》科研项目为西气东输的主力气田——克拉2气田的探明发挥了重要作用。1993年被评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科技专家,1996年被聘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王小牧同志始终以找油找气为己任,深入野外生产一线。1995年至1997年担任物探局副局长、西藏项目部经理,率队进入藏北羌塘盆地开展了大规模的地球物理勘探工作,按照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的总体部署,艰苦奋斗,攻坚啃硬,带领队伍,发挥五个特别能精神,同心开拓、攻坚啃硬,圆满完成了藏北无人区的勘探任务;之后,又转战塔里木,担任物探局副局长兼塔里木指挥部党工委书记,团结带领队伍,精心组织,精心施工,为在塔里木寻找油气资源,奠定西气东输资源基础作出了重要贡献。

 
 
朱 铉


    朱 铉,男,汉族,1947年4月生,上海人。1969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先后担任地矿部石油物探研究所常务付所长、地矿部华东石油局副总工程师、新星石油公司勘探部付经理、中石化南方勘探开发分公司总工程师、中石化勘探分公司正局级顾问。先后受聘于中石化油田部,中石化物探研究院、、Polytec Resources公司、 PST公司顾问。曾任江苏省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云南省石油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石油学会物探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石油物探》、《勘探地球物理进展》主编、副主任委员、主任委员及学术顾问等职。
    专业特长:油气地震勘探技术
    主要科研成果:长期致力于在原地矿部石油系统推广三维地震采集、处理和解释的实施和技术培训工作。自“六.五”起,多年担任国家科技攻关课题和专题负责人,涉及塔里木盆地三维地震勘探,南方海相碳酸盐岩地震攻关,地球物理技术在油气储量评估中的应用,油藏描述软件系统研制等方面。多次参加国家油气储量办公室组织的储量评审,组织并参加了科特迪瓦、伊朗等海外地球物理勘探施工及多项海外油气资源评价项目。致力于地球物理新方法、新技术在油气勘探特别是中国南方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中的应用,参加塔河油田的勘探,与合作团队一起,摸索出一套在川东北海相碳酸盐岩行之有效的地球物理储层预测技术,在普光气田的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参与了选择元坝地区作为普光气田的接替区的决策,部署并实施了二维与三维地震勘探并参与了元坝气田发现井元坝侧一井井位的确定,为普光气田的发现做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來先后发表文章:Application of advanced imaging technologies to carbonate reservoirs in southern China、二次创业与南方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的发现和展望、中国南方海相地层下组合地震采集方法研究。先后获地矿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六次,三等奖一次,新疆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一次, 中石化科技进步一等奖二项。200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1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顾功叙”奖。1993年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袁秉衡


    袁秉衡,男,汉,1930年9月生,北京市人,九三学社社员,1952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石油地质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92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特殊贡献的专家。美国石油地质家协会正式会员。1996年退休,现为东方地球物理公司高级顾问。
    专业特长:地震地质解释
    主要科研成果:袁秉衡先生自大学毕业以来,已经为中国石油勘探事业奋斗了多半个世纪,曾参与并组织了吐哈、鄂尔多斯、准噶尔、松辽、渤海湾、江汉、二连等盆地的石油地质、地球物理勘探工作,对这些盆地内油田的发现做了重要的贡献。
    衷秉衡先生是国内最早从事地震地质解释的专家,对地震技术、地质知识都有很深的造诣,通过多年的实践,他把地震与地质很好的结合起来了。
    袁秉衡先生极为关注石油地质勘探新理论与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1976年在国内率先介绍和推广应用地震地层,以后继续应用层序地层学,使这一可使用地震资料研究沉积岩陆相古地理的“成因地层学”理论在国内付诸实施。1985年起负责引进全国石油系统地震解释工作站,使全国地震地质解释工作步人一个新的时代。近年来致力于地震储层表征、地震三维可视化“体”解释等技术的研究,有较深的体会。总之,在诸多方面,袁秉衡先生至今仍居于国内地震地质解释技术的前列。
    1986年,“渤海湾盆地复式油气(区)带勘探理论实践”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为五名获奖人之一;1993年10月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李立诚


    李立诚,男,汉,1938年11月生,广东省梅县人,中共党员,1961年北京地质学院地球物理勘探系石油物探专业毕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参加工作以来,历任地调处主任工程师、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新疆石油管理局管理局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新疆石油学会副理事长、新疆石油管理局工程咨询中心主任等职。
    专业特长:油气勘探
    主要科研成果:
    组织昆仑山前厚层砾石区地震勘探方法攻关,发现柯克亚油田;引进法国技术,在准噶尔盆地发现了火烧山、彩南、石西油田;引进并行机处理、解释系统,引进当年即完成了30GB数据的处理、油藏描述,上交5900万吨控制储量的任务。受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委托,代表新疆石油管理局主持了塔西南日本油气勘探项目,日方投资七千多万美元,历时四年,取得了双方满意的合作成果。
    “火烧山油田的发现及准噶尔盆地东部五彩--大井地区地质地震综合研究”项目,获1988年石油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彩南沙漠油田高速高效勘探和开发建设”项目,获199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2年出版了“准噶尔盆地油气勘探的哲学思考”专著。

 
 
程金箴


    程金箴,男,汉,1937年6月生于上海金山,祖籍江苏丰县。1960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地球物理勘探专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91年获首批石油工业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2年国务院授予政府特殊津贴。
    先后在大庆、华北、四川、新疆和南美洲等地区从事石油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工作。担任过地震队仪器组长、解释组长、大队工程师、物探局勘探处主任工程师、局副总工程师等职务。退休后被聘为物探局高级技术专家,曾任中国石油学会第五届理事会常务理事、物探专业委员会(SPG)主任、常务副主任、SEG北京联络部主席、SEG中国地区代表、SEG理事会理事、物探专业技术标准委员会委员。
    专业特长:地震勘探技术
    主要科研成果:上世纪六十年代对东北地区冻土层的表层调查、断层解释及四川陡构造解释有较深研究。七、八十年代一直从事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应用工作。组织指导和参与了国内首批三维和高分辨率勘探项目的设计和实施。
    编写了国内数字化后第一部《地震勘探技术规程》,第一个《三维地震技术规范》和《陆上二维地震勘探地震资料采集技术规范》行业标准,著有《实用三维地震勘探》一书。为三维技术培训班、物探监督培训班讲课15次,培训三维技术人员600余人。曾多次在国外从事技术支持。
    曾担任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塔里木盆地塔北地区大深度低幅度构造工业评价》课题第一负责人,组织领导该项目的完成。
    曾13次出国,在美国英国、挪威、日本、厄瓜多尔、秘鲁、委内瑞拉等七个国家出席国际会议、访问和工作。
    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起草技术标准3个。
    自1985年以来共获7项科技进步奖,其中国家一等奖一次、三等奖一次,部级一等奖一次。

 
 
何樵登


    何樵登,男,汉,教授,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1934年9月出生,广东番禺人,1957年长春地质学院物理探矿电法勘探研究生毕业,导师是前苏联专家莫斯科石油学院乌雷逊副教授。
    专业特长:地震勘探
    参加工作以来,历任长春地质学院石油物探教研室主任、地震教研室主任、地球物理系主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与科技学院教授及博士生导师,目前承担“十五”和“十一五”国家863计划子课题的科研任务及国家重大专项子课题的技术顾问。
    自1978年以来,曾担任多届地矿部地震勘探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石油物探”“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地球物理学报”的编委,中国石油学会物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顾问,吉林省石油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石油集团地球物理勘探局特聘为高级技术专家,现为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特聘专家。
    主要科研成果:从1979至2010年,引领研究生及课题组申请到国家重点攻关项目的二、三级专题7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个,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子子课题4个,部级重点项目课题4个。在复杂介质地震波场正反演、高分辨率地震勘探和油气储层预测三个方面取得多项创新成果,例如:比国外早两年论证了三维波动方程波场可全分裂进行延拓。陡倾地层速度的射线广义逆反演,提取地层品质因子的拟Q譜法和多参数拟合法,高分辨率的改进的相位统计速度分析方法,在地震各向异性这个前沿研究领域发展了一系列正演模拟方法和多种非线性反演方法,包括正则化与统计相结合的层析成像法,座标扰动法等。对于双相各向异性介质,导出了由横波速度和地层逆品质因子求储层渗透率的解析式开辟了直接由地震数据反演渗透率的途径。此外,以速度和密度两个参数联立反演孔隙度和砂岩含量的储层预测方法则在南海发现了岩性油气藏。
    获奖情况: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次、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地矿部科技成果二、三等奖各2次、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1次、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吉林省高校科技进步个人奖1次、吉林大学《十五》科技突出贡献奖1次。

 
 
熊 翥


    熊 翥,男,汉,1941年11月生,湖南省平江县人。1960年9月进入北京石油学院地质系地球物理专业学习,1965年7月毕业后一直从事地球物理勘探工作。
    1966年3月参加四川石油天然气勘探会战,1973年随会战队伍返回华北,在物探局150计算站工作,1984年任物探局研究院总工程师,1994年10月被石油部借聘到塔里木石油勘探会战指挥部任副总工程师,分管地球物理勘探技术,1998年5月借聘期满回物探局任副总工程师,2001年12月退休后,连续被物探局聘为高级地球物理专家,2002-2005年担任《石油地球物理勘探》的主编。
    专业特长:地球物理勘探技术
    主要科研成果:“熊翥先生在工作中勤于思考,勤于资料积累,又勤于笔耕。”(李庆中院士,2001年)。在四川会战期间,在推广模拟磁带技术和多次覆盖技术中作出过突出的贡献。1973年开始从事地震资料数据处理,“是我国地震资料计算机处理工作的早期实践者之一,他对我国石油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方法研究和实际应用作出过显著的贡献。”(马在田院士,2001年)。1991年他被授予石油工业首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称号,并享受政府津贴。他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石油部各种等级的科技奖。他有《地震数据数字处理应用技术》等六本专著(1993、1995、1999、2002、2003、2012;石油工业出版社)。目前,他虽已退休,但仍在孜孜不倦地为我国石油天然气勘探与开发事业辛勤地工作,他以较深的科技功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深受各油田科技工作者的尊敬与爱戴。
    曾先后到过法国巴黎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休斯敦大学、科罗拉多矿业学院,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卡尔加里大学,日本东京大学、筑桥大学等著名大学进行学术交流。

 
 
裘慰庭


    裘慰庭,1936年生,浙江慈溪市人,1961年毕业于莫斯科石油学院地质勘探系。曾任原物探局科技处处长,局副总工程师,现任中国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高级技术顾问。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91年荣获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授予的石油工业有突出贡献科技专家称号,1992年被国务院授予政府特殊津贴。
    专业特长:科技管理
    主要科研成果:裘慰庭长期从事科技管理工作。1971年首次提出并参与组织召开了石油系统物探技术工作会议,使之成为研讨和推广多次覆盖,数字化等新技术的重要形式。1985年因数字地震技术的应用与发展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裘慰庭在参与和组织物探局“六五”、“七五”、“八五”科技发展规划的编制及执行过程中,提出并实施了物探局科技队伍按三个层次进行管理,并邀请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等11个科研院所与物探局合作研究。同时,积极参与和美国SEG学会及俄罗斯的科技合作与交流。1990年后,裘慰庭与他人合作翻译出版了《横渡和转换波地震勘探》等三部专著;主编或审校出版了《地震勘探采集论文集》等十一本专业文集;编写了《俄罗斯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等调研文稿,由此于1996年获《石油物搡新技术系列调研项目》国家优秀科技信息成果三等奖。
    1985年,裘慰庭带队参加了在布达佩斯召开的欧洲地球物理家学会年会,第一次在国外展出了石油物探局的技术成果,以及此后的多次赴俄考察,访问与展览,促进了物探局电缆和检波器产品对东欧及俄罗斯市场的出口。同时,袭慰庭向国内介绍了俄罗斯的物探技术方法,帮助许多单位引进了俄罗斯多项技术,其中部分项目取得了良好效果,促进了我国物探技术的进步。

 
 
罗维炳


    罗维炳,男,汉,1942年12月生,河北省阜城人,1966年北京地质学院物探系仪器专业毕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现任中国地质大学兼职教授、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专业特长:物探地震仪器的研究与制造。
    主要科研成果:1973年作为主要参加者,成功研制了我国第一批适用于数字化的地震检波器;从1978年起,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主持研制了多种数字地震数据采集系统,包括1980年研制成功的“SK-8000”四十八道数控地震仪,1983年研制成功的”SK -83”九十六道数控地震仪,1985年研制成功的”SK -240”二百四十道数控地震仪,1996年研制成功的“SK-1004”千道遥测地震仪,1992年研制成功的“SK -1005”轻便千道遥测地震仪,1998年研制成功的“SWF- 1006”24位千道遥测地震仪等。其中,“SK-8000数控地震仪”获石油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并在1985年作为“数字地震勘探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的子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SK -1004千道遥测地震仪”获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和1992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wF -1006”24位千道遥测地震仪还销售和租赁到俄罗斯使用。
    近年来,罗维炳还一直从事国产物探仪器的研发工作,于2004年参加研制了GPS授时地震仪并获得东方地球物理公司技术创新奖。与中国地质大学、中南大学、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等单位合作研制成功作为国家“863”项目的“海底地震仪”和“海底大地电磁记录仪”以及多种“天然地震台网仪”、”高低频电磁记录仪等产品。
    罗维炳为方便现场技术人员使用,曾先后翻译过国外大量的英文法文和俄文的有关物探仪器的各种资料,并作为主要成员参加了《现代科学技术辞典》(上海科技出版社)的翻译工作。
    罗维炳的主要著作有《遥测地震仪及其原理》(石油工业出版社)、《数字信号处理和过程抽样转换器》(电子工业出版社);并在《物探仪器》、《物探装备》等杂志上发表了多篇文章。

 
 
王卫华


    王卫华,男.1952年5月生,湖北仙桃人,中共党员,1991年10月成都地质学院物探专业毕业,获工学硕士学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副总工程师,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
    专业特长:
    地震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方法研究
    主要科研成果:
    1976年参加工作以来,先后在南海石油、原物探局地调二处从事技术研究与技术管理工作,长期致力于物探技术创新、科研攻关工作,先后在《石油学报》、《石油地球物理勘探》等国家级刊物上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完成的各类科研项目达30余个。早在七十年代就解决了海上高角度地震资料偏移成像问题及无钻井资料条件下的地震资料工业制图问题。率先将一点迭代算法用于地震偏移及转换波数据处理,将线性理论与非线性理论相结合分离强噪声,发明了WWH时窗函数用于改善数字滤波器的性能,开发了高分辨率与多渡数据处理软件,研究的AVO模式识别与瞬时吸收系数反演等技术独具特色,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近年来,针对我国西部山地山前带的复杂地表条件,研究地震波激发与观测技术,提出了山地勘探的地震走廊问题及解决方法。这些技术的应用促进了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山地勘探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克拉2六气田的发现和探明做出了重要贡献。

 
 
李光文


    李光文,男,满族,1943年生,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中共党员。1966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石油地球物理勘探专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先后在华北、华南、新疆、长庆、滇黔贵等地区从事石油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工作。担任过地震队解释组长、队长、处计算站站长、物探局勘探处副主任工程师、局科技处处长、中油集团石油工程技术承包商协会副秘书长等职务,获得集团公司“八五期间先进科技管理工作者”。曾任中国石油学会物探专业委员会(SPG)常务副主任、秘书长、2003年退休后被聘为物探专业委员会顾问、东方公司老专家。
    专业特长: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科技管理
    主要科研成果:组织并直接参与了物探局“八五”、“九五”科技攻关工作,主持并作为主要起草人,完成了我局“九五物探科技发展规划”,在这期间,全局共完成攻关项目266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0项,获总公司科技进步奖41项;促进了我局物探技术的高速发展。组织并实施了GRISYS、GRIStation、地震采集应用系统的攻关和推广工作,促进了我国自主软件的发展。组织实施了塔里木高分辨率地震、山地地震和深层地震技术系列攻关,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开拓勘探市场作出了贡献。95年以来,获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次,获局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一次。在国内外各种刊物上共发表文章9篇。

 
 
汪廷璋


    汪廷璋,1936年12月生,安徽省和县人,1960年春地质学院物探系石油物探专业。
    专业特长:地震资料解释、方法研究、地震数据采集技术研究及科技期刊编辑工作。
    主要科研成果:1960~1974年期间,先后参加大庆会战、华北会战、四川会战和京津会战,主要从事物探资料解释、方法研究及地震数据采集工作;1964年,为迎接大庆入关地震队参加华北石油会战,编写了华北地区标准波的分布及特点的研究报告;1965年,在俞寿朋指导下,与蔡陛健合作在《地球物理学报》上发表了“用反向组合法抑制多次反射波”论文;1965年参加了我国第一台模拟磁带地震仪的方法试验工作;1966年在刚创刊不久的《石油地球物理勘探》上以207队名义发表了“在恶地形地区磁带地震工作经验”论文,其中主要介绍了单道不组合及分频扫描方法。1975~1979年期间,参加了我国第一套可控震源野外工作方法试验及现场处理软件的研制,1978年以震源室软件组的名义发表了“数控地震仪的资料处理系统“论文,此项工作开创了我国现场地震数据处理的先河。1979年到《石油地球物理勘探》编辑部工作。1980年,该杂志经上级批准向国内外发行,被任命为常务副主编。在主持编辑部工作期间,逐步建立了和谐的办刊环境,坚持稿件录用规则及严格的审稿制度。自1980年至2012年,《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在石油系统及省、国家期刊评比中多次荣获大奖,先后发表20余篇论文。1997年退休后仍在编辑部工作。1998~2002年参与物探局局志办编写工作,2003年受聘《石油地球物理勘探》编辑部工作至今。

 
 

联系方式:webmaster@spg.org.cn     
Copyright 2005 中国石油物探学会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