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SEG北京分部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召开2008年度第二季度学术会议,中国地质大学(北京)SEG分会指导教师刘学伟教授主持了这次会议。本次学术会上来自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的李艳东博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王祥春博士及刘学伟教授及分别作了题为“基于Wigner-Ville分布的地震谱分解技术和衰减属性技术”,“起伏海底对反射波特征影响” 和“构造复杂地区(火成岩区,山前带和盆地边缘)成像速度研究”的报告。
李艳东博士介绍了基于WV分布的地震谱分解技术的发展历史,优缺点及在新疆地区应用于地震资料的实例;介绍了基于WV分布的地震衰减属性技术,指出衰减属性可以指示岩性、孔隙结构、裂缝、泥质含量和流体等;报告中,李博士还介绍了用地震信号的时频属性表征衰减的方法并介绍了应用于实际地震资料的实例。王祥春博士介绍了起伏海底对海底面下地层的反射波旅行时及振幅的影响,并重点介绍了用于消除这些影响的波动方程波场延拓法。研究表明:起伏的海底面对其以下地层反射波的旅行时间和动力学参数影响都很大;经过正反向延拓后能够很大程度上消除了这些影响并且延拓后AVO反演的精度明显提高。刘学伟教授介绍了散射波在探测盆地边缘火成岩分布的用反射波难于得到同相轴的地区应用和优点,利用散射波可以在深层难于成像的部位得到较好的同相轴,同时刘教授给出了利用散射波处理的实际数据,成像地质体边缘更加清晰,而且利用散射波成像比一般方法能够得到更多的成像细节。
共有约40名代表参加了本次学术会议,包括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研究生部的师生和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的物探科研人员。会后,学生们表示本次学术会议的收获很大,不仅了解了地震波勘探的最新进展,还了解了中国石油物探技术的需求和今后的发展方向,对今后的科研工作定位能够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总之,这次学术交流活动的三个报告都是从勘探领域的实际困难问题出发,用新的思路探索,用新的技术方法来寻求解决办法,并见到初步效果。这次交流会是一次联系实际、有深度,有新意的学术研讨会,受到与会者好评。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王祥春 SEG北京分部 程金箴 赵红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