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号上午,SEG北京联络部2017年度第二季度学术交流会议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来自中国石油学会石油物探专业委员会、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的领导和技术人员,以及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和北京大学的老师和SEG会员共40人参加了此次学术交流活动。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的刘学伟教授主持了这次会议。会议邀请了BGP深海物探处的郭建卿主任,邢筱君工程师,BGP吐哈物探处的王新全总工,以及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邹长春教授,邓明教授,王祥春副教授,李传辉,刘洋廷和刘涛博士,共作了9个关于天然气水合物勘探技术及应用的报告。
会议开始,首先刘学伟教授,郝文元主任分别做了简短的致辞,接着李传辉博士带来了题为《黏弹性介质AVO反演识别天然气水合物》的报告。该报告首先介绍了弹性介质AVO反演和粘弹性介质AVO反演之间的差别,接着把粘弹性介质AVO反演分成两步,有效的解决了粘弹性介质AVO反演参数过多导致的精度问题。该方法的应用效果良好。
第二个报告是由刘洋廷博士带来的《海底地层弹性参数反演及水合物探测》。海底地层弹性参数的获取对水合物以及海底冷泉的探测有很大的意义。刘博士给出了一种基于岩石物理约束的直接利用反射振幅进行海底沉积物弹性参数反演的策略,大大提高了反演结果的稳定性。
第三个报告是由刘涛博士带来的《水合物赋存类型识别方法研究》。识别水合物在地下的赋存类型对于资源量估算和开采具有重大的意义。该报告用纵波速度以及密度信息来区分水合物的两种不同赋存类型:孔隙充填型和裂隙充填型。最后用南海钻探的实际测井数据对该理论进行了验证。
第四个报告是由邢筱君工程师带来的《天然气水合物海上多道地震数据采集技术》。该报告从震源的选择,观测系统的设计等方面系统的讲解了海上多道数据采集的关键技术。报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并获得了在座专家的肯定。
第五个报告是由王祥春副教授带来的《海底地震仪(OBS)数据处理应用技术研究》。海底地震仪是为在海底观测地震及其他地壳构造事件引起的微振动而设计的地震仪。王教授深入浅出的介绍了OBS数据处理应用方面的几个问题,并引出很多后续可以进行研究的方向。
第六个报告是由郭建卿主任带来的《海上OBS数据处理及水合物成像的挑战与技术措施》。郭主任从应用的角度,详细的讲述了OBS数据处理以及水合物成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从技术方面给出了解决方案。
第七个报告是由邓明教授带来的《海洋可控源电磁仪器原理及其在水合物探测中的应用》。邓教授所在的课题组自己制作仪器,并进行了海洋勘探。报告详细的讲解了海洋可控源的电磁仪器原理,为我们展示了很多水合物勘探现场的照片,让大家对天然气水合物的电磁法勘探原理和过程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第八个报告是由邹长春教授带来的《祁连山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测井评价技术》。祁连山冻土区是我国重要的陆域水合物勘探区,已经实现连续一年产气。前面的报告都是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邹教授从测井评价的方面给大家详细的介绍了陆域水合物的勘探,以及后续的问题。
最后一个报告是由王新全总工给大家带来的《南祁连盆地天然气水合物地震勘探技术探讨》。报告指出,小的道间距,炮间距和适中的排列长度可以提高浅层和中深层的地震成像质量。此外,6赫兹以下的地震剖面“发白”现象,是否与水合物有关需要进一步研究。王总的报告引发了在座老师学生的热烈讨论,大家对报告中提出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在场的老师和同学对9位报告人的报告都极感兴趣,大家踊跃提问,参会人员与报告人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会议在活跃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中国石油学会石油物探专业委员会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
2017年6月1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