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有关单位、各位专家:
根据2006年10月26日在昆明召开的中国石油学会第六届物探专业委员会全体委员工作会议上讨论决定,原每年东部、西部地区会议改为每年一次物探技术研讨会,2007年的 “中国石油学会2007年成都物探技术研讨会”将于2007年9月在成都召开(具体时间、地点将另行通知),现将会议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会议主办、承办单位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学会物探专业委员会
承办单位:四川石油管理局地球物理勘探公司
二、会议内容
1、 会议主题:
西部复杂油气藏的地震勘探技术;海上地震资料采集、处理、解释技术;岩性油气藏的地震勘探开发技术。
2、 征文内容:
(1) 高陡复杂构造地震资料采集技术研究成果与应用效果;
(2) 黄土、砾石覆盖区地震资料采集技术研究成果与应用效果;
(3) 海上地震数据采集技术研究成果与应用效果;
(4) 海上地震数据处理技术研究成果与应用效果;
(5) 高陡复杂构造地震资料的高精度成像技术研究成果与应用效果;
(6) 复杂地表条件下低信噪地震资料的处理技术研究成果与应用效果;
(7) 岩性油(气)藏地震预测技术研究成果与应用效果;
(8) 油气勘探中的地球物理新技术、新方法。
三、征文要求
会议征文文稿请用WORD文档格式(A4幅面),内容包括论文标题、作者、摘要、主题词、正文(必要的图表3—5幅)、第一作者简介、主要参考文献。页面设置:页边距上、下、左、右各设为2厘米,正文采用5号字体,单倍行距,排成双栏;编排体例请参照《天然气工业》近期出版物,文章题目(一级标题)用2号黑体字居中排版,二级标题用4号黑体居中排版,三级标题用5号黑体左起空2字排版,四级标题用5号宋体左起空2字排版,以此类推;文章首页题目下面的作者人数不超过5位(请参见附件)。
提交的论文应是未在公开刊物上发表过的,应是不涉及保密内容的。同时,提供单位名称、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人电话(包括移动电话)及电子邮件等信息,以便及时取得联系。为了确认您的论文已经发出并已经收到,请论文作者或有关人员通过电话与会议联系人进一步确认。
对录取的论文将推荐录入中国石油学会论文数据库《CPS论文数据库》,论文作者如不作特殊说明,我们视为作者允许其论文被推荐录入《CPS论文数据库》。
为缩短论文集的编印周期,投稿时请提供纸质文稿和电子文稿各一份。征文截止日期2007年5月31日。
四、会议费用
会务费每人1200元(不包括地质考察费),食宿统一安排,费用自理。
五、联系方式
联 系 人:徐建斌
通讯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华阳镇华阳大道一段1号四川石油管理局地球物理勘探公司科技发展部
邮政编码:610213
电 话:028-85608205,13018289332
传 真:028-85608207
E-mail:xujianbin_sc@cnpc.com.cn
六、未尽事宜,另行通知。
中国石油学会物探专业委员会
二〇〇七年一月二十二日
附件:论文格式
煤层气藏成藏过程研究*
李景明1 王 勃1,2 王红岩1 刘飞3,1 刘洪林1
(1.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煤层气项目经理部 2.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徐州 3.“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
李景明等.煤层气藏成藏过程研究.天然气工业,2006,26(9):-.
摘 要 煤层气藏成藏过程是反映煤层气富集成藏的演化史,研究高、低煤阶煤层气成藏过程及其差异性是研究煤层气富集成藏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以我国沁水、阜新盆地和美国粉河盆地为例,探讨了高、低煤阶煤层气的成藏过程,分析了现今地下水的补给、运移、排泄和滞流等格局对煤层气藏后期调整和改造所起的不同作用。研究表明,高煤阶气藏成藏过程复杂,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现今地下水格局对气藏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低煤阶气藏具有持续性的特征,地下水格局对气藏的调整和改造起到决定性的影响——未熟气藏成藏过程简单,成熟气藏则介于高煤阶气藏与低煤阶未熟气藏之间。
主题词 煤阶 煤成气 气藏 成藏过程 对比 研究
(正文)
作者简介:李景明,1956年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87年毕业于原成都地质学院石油系石油地质专业,长期从事天然气地质综合研究和天然气发展战略研究。 地址:(065007)河北省廊坊市万庄44号信箱。电话:(010)69213418。E-mail:lijim@ petrochina.com.cn
参 考 文 献
[1] 杨建业,杜美利,苏小鹏,等.煤层气藏的储集特征及储层评价[J].西安地质学院学报,1995,17(3):77-82.
[2] 周耀周,郝宁,肖斌.煤层气藏勘探开发程序研究[J].断块油气田,1997,4(4):20-23.
[3] 吴佩芳.煤层气成藏特征浅析[J].断块油气田, 1999, 6(3):19-23.
[4] BUSH A, GENSTERBLUM Y, KCROSS B M. Methane and CO2 sorption and desorption measurement on dry Aargone premium coals: pure component and mixtur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 2003(55):206-244.
[5] 宋岩,张新民,柳少波.中国煤层气基础研究和勘探开发技术新进展[J].天然气工业,2005,25(1):1-7.
[6] SCOTT A R. Hydrogeologic factors affecting gas content distribution in coal bed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 2002(50):363-387.
[7] 苏现波,陈江峰,孙俊民.煤层气地质学与勘探开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8] 杨起.中国煤叠加变质作用[J].地学前缘,1999,6(增刊):1-8.
[9] 刘洪林,赵国良,王红岩.中国高煤阶地区的煤层气勘探理论和实践[J].石油实验地质,2004,26(5):411-414.
[10] SCOTT A R. Composition and origin of coalbed gases from selected basin in the United states[C]. Proceeding of the 1993 International Coalbed Methane Symposium, 1993:209-222.
[11] LAW B E, RICE D D. Hydrocarbons from coal[C]. AAPG Studies in Geology Oklahoma. Tuisa,1993:159-184.
[12] 桑树勋,秦勇,傅雪海,等.陆相盆地煤层气地质——以准噶尔、吐哈盆地为例[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1.
[13] 秦勇,宋党育.山西南部煤化作用及其古地热系统——兼谈煤化作用的控气地质机理[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