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记事 -
难忘的十天
——记去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院接受荣誉学位
及顺访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学会(SEG) 孟尔盛
美国科罗拉多州横跨落矶山山脉,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面积大,以采矿业著称。1869年创办的科罗拉多矿业学院(Colorado School of Mines,简称CSM)就坐落在该区的戈登(Golden)镇,至今已有一百三十多年的历史,学校的名称一直未变。现设地质物探、采矿、冶金、采油等10个专业,现有在校学生二千多名。该校是当今世界采矿类最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
本人经解放前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的王绍瀛教授(此人在1913年曾就读于该校)介绍,于1948~1949年在前中国石油公司(上海)赞助下到该校学习地球物理勘探。按惯例,攻读学位的学生须按规定顺序学习必修课程,考虑到当时国内政局不稳定,要求注册为可以自由选修的特别学生,抢在一年之内自由选读了有关的地质与物探课程,于1949年8月回国。
五十多年后,该校考查了我当时在校学习情况及回国后的工作状况,在2005年4月决定授予我荣誉工程博士学位,并建议我在当年12月16日去学校参加毕业典礼授予仪式。这项荣誉不论是对我本人,还是对中国的勘探地球物理界都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鉴于我已84岁高龄,经中国石油总公司周吉平副总经理特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领导热情支持,先后让国际部的欧阳文、凌敏等同志专门为我办理了体检及有关手续,并派医生张胜国全程陪护,于12月14日自北京出发,23日清晨安全返抵北京,历时十天。先后在戈登镇(学校所在地,丹佛市以西18km)、丹佛市(科罗拉多州首府)及塔尔莎市(俄克拉荷马州第二大城市,SEG总部所在地)活动了一周的时间。
下面我以时间为序记述这次去美国的情况。
我们于北京时间14日下午2时出发,当地时间14日下午经旧金山转达丹佛市。该校物探系老教授Tom Davis博士到机场迎接,住戈登镇Flat Mt.旅店。15日下午,在Davis教授引导下参观了CSM部分校区及物探教学大楼。该楼为已故老物探学家Green夫妇捐建(Green先生享年103岁)。为记念这位杰出的老科学家,故将此楼命名为Green Center。
随后与两名物探系在校的中国留学生(朱亚平,许晓霞)座谈。二人正在攻读速度各向异性问题,我们讨论了这项技术在国内的可能用武之地。正在热烈讨论之际,Davis教授赶过来宣告:“你的好友、老友Barman夫妇来了”。提起Douglas Barman先生,许多中国地球物理学家都会记忆犹新:他是1981~1982 年SEG主席,在1982年访问石油物探局时,曾将当时SEG拥有的18项技术培训教材料赠送给物探局,这些教材对促进中国物探技术进步发挥了极大的作用。Barman先生退休后从南加州移居爱达华州的太阳谷,为参加16日CSM的授予仪式,他用两天半的时间在雪后道路上驾车3000 km来到戈登镇,这种精神真是令人敬佩。
为表达谢意,我于15日晚在丹佛市一家中餐馆宴请了校长Trefny夫妇,老朋友Barman夫妇,物探知名教授Ken Larner夫妇,老教授Tom Davis夫妇,并赠送学校及物探系巨幅国画腊梅各一幅(为物探局著名国画家金文和所画)。
16日上午的毕业典礼在可容纳千余人的Green Center报告大厅内举行,会场布置得庄重典雅。这次毕业典礼上有学士学位者一百多名,硕士学位者近100名,博士学位者二十多名,都穿戴着规定的袍服和方帽,在会场中央前排就座,其他位置坐满了亲朋好友与学生。在台上就座的有三十多人,包括校长、董事长、校务委员及本人在内的三名荣誉学位获得者。
上午9时许毕业典礼正式开始,先由风琴手演奏CSM赞美序曲,接着由校长Trefny先生致欢迎词,接着是嘉宾发言,而后依次宣读毕业生姓名,并鱼贯上台由系主任在袍服上加挂“垂巾”,再由校长亲自授予精致的毕业证书。最后一项议程为荣誉学位赠予仪式:由校长先对每位荣誉博士获得者作简短介绍,而后授予证书,并由董事长授予粉色垂巾。典礼历时2小时。
仪式结束后,学校举行午宴招待所有毕业生及其亲朋,另外在“学生活动中心”招待荣誉学位获得者及其亲朋。共有三百多人出席这次午宴。在宴会中,我被要求作简短发言,主要讲话内容涉及以下几个方面:荣誉学位不仅是我个人的殊荣,也是对我的中国同行们的肯定;回顾了当年在校的状况;谈到人生经历的欢快与坎坷,记忆是伟大的转换器,许多往事,哪怕是苦难,如今都转换成诗一般的日子;最后谈到CSM不仅属于Colorado,也属于世界,愿CSM永远年青。
16日下午,移住丹佛市的Comfort旅店。考虑同行的张胜国医师首次到美国,17日上午约请友人Kathanne Lynch驾车带领我们浏览丹佛市市容。此人是一位女解释专家, 1985年在参加“北京中美地球物理学术报告会暨物探装备展览会”之后,曾访问过石油物探局,现在负责一家解释公司业务。令我惊奇的是,她能对丹佛市几条大街上的许多建筑的来龙去脉历史讲得绘声绘色,看来她真是一位留心世事的人物。
曾毕业于CSM的Walter Johnson先生及夫人Ramey住在丹佛市的Lakewood,自从他们参加1990年“成都碳酸盐岩石油物探技术国际讨论会”以后便与我交往不断。我原先想请他们代我筹组一次中餐宴会表达我对丹佛地区几位老友对中国地球物理事业热忱支持的谢意,但 Johnson夫妇认为饭店里人多声杂,后改在他们的家中举办。在17日晚的家宴上,请到的友人包括Rutt Bridges(1997~1998年 SEG主席,他是中国大批学生会员会费的赞助人)夫妇,Terry Young(现任SEG主席,CSM物探系主任)夫妇,电磁法女专家Karen Christopherson及丈夫,王承曙(原中科院地球物理学家,《石油地球物理勘探》作者及忠实读者)及其丈夫,以及Kathanne Lynch等人。
18日是休息日,Johnson先生陪我们去了超级市场内有名的Wal Mart(沃尔玛)。此超级市场内大都是一些大众化的商品,其中大约有一半的商品来自中国。一小时后, Johnson领我们到一家台湾人开的四川饭店吃午餐,印象不错。当日晚上,又与Johnson及Davis两家人到该饭店吃便餐。
19日中午,由丹佛飞抵SEG总部所在地——塔尔莎。老朋友Marvin Hewitt(1985~1986 年SEG主席,他是CSM 第50届毕业生,现年79岁,身高超过一米八,形体较瘦。自中美地球物理界定期交往后,我每次去塔尔莎访问都是由他接送,由他带到SEG总部。)及SEG总部代表Pamela女士同到机场迎接。
塔尔莎是俄克拉荷马州第二大城市。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曾在那里发现了一批中生界-古生界油田,因此塔尔莎成为当时美国著名的石油城。后来随着第三系油田大规模开发,石油中心才逐渐转移到休斯敦。如今Qil&Gas Jourual杂志社,美国石油地质学会AAPG,勘探地球物理学会SEG,仍然设在塔尔莎,而Conoco及Philips两大石油公司就位于塔尔莎北边不远的两个小镇。1921年地震反射波方法就是从这里试验成功而发展壮大的,可控震源技术是由Conoco公司开发出来的。
我这次去塔尔莎,可能是我最后一次访问。回忆二十多年来,SEG对中国地球物理勘探界及对我个人的帮助,真是一言难尽。为此我于19日晚在一个中餐馆举行了一次答谢宴会。到会的佳宾有Mary Fleming(执行部主任)、Peter Pangman(地球物理主管)、Dean Clark(前缘杂志主编)、Dolores Proubasta夫妇及子女(Proubasta现任前缘副主编,不久前与老物探家C.L.Lines结婚,全家4口人出席)、Pamela Terekhova(SEG会议规划人),到会的老朋友还有Hewitt夫妇以及David Yowell(曾主持SEG大型会议工作三十余年,其夫人已去逝,他本人左眼已失去视觉,但精神不错)。(在邀请的名单中还有Norman Domenico,Dale Stone,前执行部主任John Hyden,他们均因年迈体弱未能到场。)
20日上午9时许,我们到达SEG总部参访。SEG总部座落在塔尔莎市南部的一幢13层新楼,称Green Tower,是由CeCil及Ida(夫妇)1985年捐建的。SEG只用了其中的第10层(用于办公)、第一层的部分(作为物探博物馆)及地下层(书库及教学等),其余楼层均出租。我们在执行部主任Mary Fleming陪同下对在岗的每一成员(房间)逐一访问,并听取他们的简单介绍,而后到楼下博物馆参观多种物探仪器(重力、磁力、地震、检波器等)的历史发展面貌,并在我方赠送的张衡地动仪模型前照了相。值得一提的是,他们为了吸引和培养在校中学生学习地质科学的兴趣,设置了一个地质矿物、古生物及物探展示教学区。
20日中午,在SEG总部全体成员为我们举行的午餐会上,应Mary Fleming先生要求,我发表了即兴讲话,大意是:(1)在我1985年首次访问SEG时,就深切感受到SEG是物探工作者之家;(2)SEG总部高水平的工作,包括按时出版高水平的刊物,令人钦佩;(3)中国是一个地球物理勘探大国,从事地球物理工作的人员也很多,但所占SEG会员的比例却很低。我认为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是语言文字上的障碍;其二是财力不足。为此提出了几项改进性的建议,即设法发挥北美华人物探家的外语潜力,改善SEG北京分部的工作,以后SEG年会上应设立讲中国话的报告专场,从代订低价旅店及相关的交通工具等入手,大幅度降低参会人员的开支。Mary立即表示这是一些有价值的建议,并准备将我的发言稿复印,分发给SEG执行委员会全体成员。
21日中午,Hewitt夫妇驾车送我们去机场,经丹佛到达南加州的大城市洛杉矶,换乘中国国航班机连续飞行13个小时,于23日早上5:30到达北京,顺利完成了我所期望完成的任务。
[补记] 出国访问,自然要求精神饱满。因此我在日程安排上尽量安排好午休时间及生活起居。这一点基本做到。这次行程中一次最大的风险发生在12月12日去北京美国大使馆办理签证时的面谈问题上,当时以为无非是在人多的大厅中排队等候一会儿时间而已,少穿点衣服也无妨。谁知首先要在露天寒风中排队近一个小时,自感身体有些不适,于是在办好签证回到家中后,立即服用一大杯高浓度的红糖姜汤,又向鼻孔滴入山西老陈醋,居然把平常必然要发生的风寒感冒压住了,甚感幸运。行程一路又有医生陪护,对这次外访活动自然充满了信心。
又过了一个元旦,我进入85岁,更明白无论是谁,荣誉之前之后依然是谁。人是社会性的,荣誉的产生很依赖于集体。当前,以国内的油气物探而论,无论东、中、西部都迈入各自的攻坚阶段,让我们共同提高视角,从领导到一般工作人员都不缺位、不错位,每人都为提高业务水平、提高工作效益而努力,定会创造我们的集体荣誉!
[编后记]孟尔盛博士是我国著名地球物理学家,他在中国地球物理界享有崇高的威望,他的名字浓缩为“孟总”二字,在中国地球物理界几乎家喻户晓、无人不知。他从年轻时代就献身于中国的物探事业,他培养了新中国第一代物探工作者,他在著名的大庆石油会战和随后的历次石油会战及重要的勘探活动中提出了一系列技术思路和举措,成为中国石油物探宝贵财富。自1978年起,在他主持和推动下,石油物探学会在大力推进形式多样的国内学术交流活动的同时,也与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学会开始建立了正常交往关系。从1982年开始,除了每年推荐一批专家和持有论文作者出席一年一度的SEG年会外,还四次组团访问SEG。1987年,在他倡议下,石油物探学会与SEG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协议主要内容有:每1~2年在中国联合举办一次中小型学术会议,每四年在中国召开学术会议同时举办一次大型物探装备展览会;双方负责组织专家互访,开展短期讲学;双方交换学会出版物及培训教材。这项协议至今一直在执行。1992年在他倡议下开始和SEG协商筹组SEG中国分会,1994年正式注册为“SEG北京分部”。现在中国SEG会员已发展到860多人。综上所述,孟尔盛博士为培育中美两国地球物理学家友谊,促进两国地球物理学术交流做出了巨大努力。1992年,美国SEG学会为表彰他对促进物探技术进步所做的贡献,授予他终身会员称号;1996年,科罗拉多矿业学院为表彰他作为中国石油物探先驱所做的贡献,设立了以孟尔盛命名的奖学金;2005年,科罗拉多矿业学院又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所有上述荣誉,对“孟总”说来,应是当之无愧的;而对中国广大地球物理勘探工作者说来,不仅是荣耀,而且也是一种策励。“孟总”已是85岁高年,我们衷心祝愿他老人家健康长寿,也希翼他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再为中国的石油物探事业出谋献策。
此文写于2006年1月,2月28日转至编辑部。我们认为此文介绍了中美两国地球物理学家交往中许多鲜为人知的事,特在此刊出和广大读者共享。
SEG北京分部
2006年2月
|